实践团解同学
7月17日,我有幸随实践团前往榆林中科环保集团实践基地,一场深度走访,让我对环保企业、专业价值有了全新认知。
踏入基地,中科环保的业务版图直观铺展。作为集环境科研、治理与技术咨询于一体的企业,其在水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的深耕,让我看到环保产业对生态守护的关键作用。而参观生产车间时,煤矸石“变废为宝”的全流程更令我震撼——从破碎筛选到转化为新型建材原料,科技赋能下的资源循环,生动诠释“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
在土壤还原技术展区,李世英工程师的讲解尤为深刻。针对榆林生态特点研发的煤矸石改良土壤技术,通过精准配比衍生材料,实现调节酸碱度、保水保肥的双重效能,且已在农田试点收获生态效益。这让我真切触摸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产业落地,也意识到专业知识与地方生态需求结合的力量。
此次实践,我既看到环保企业在绿色转型中的创新作为,也明晰自身专业学习的方向。中科环保之行,不仅是一次认知的拓展,更是专业使命的唤醒,激励我以更务实的姿态,奔赴绿色发展的新征程 。
实践团陶同学
7月17日今天跟着老师去榆林中科环保集团的实践基地,算是真正把课本里的“资源再利用”落到了实地。
最让我惊喜的是煤矸石改良土壤的技术。榆林那边有些农田土壤偏碱,保水保肥能力差,他们团队研发的技术,是把煤矸石加工成特定材料,按比例混进土壤里。工程师给我们看了试点农田的照片,改良后的地里玉米长得明显更壮实。他说刚开始也遇到过难题,比如材料比例没调好,反而影响了土壤透气性,后来反复试验才找到最优方案。这让我突然明白,搞环保技术不只是懂理论就行,还得接地气,得结合当地的生态特点一点点试。
互动的时候,我们几个同学围着问成本和推广的问题。有同学担心煤矸石深加工的设备投入太高,小企业用不起;也有人问土壤改良技术在不同地区怎么调整。工程师没直接给答案,而是拿他们和当地农户合作的例子说:“先找小面积试点,让大家看到效果,再慢慢优化成本。技术落地得一步一步来。”这话挺实在,也让我想到,以后学专业知识,不能只盯着公式和原理,还得想想怎么让技术真正能用、好用。
这次实践像给我开了扇窗,让我知道课本里的知识能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也让我明白,我们学的专业,原来能和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离得这么近。接下来再上课,大概会更有方向感了。
实践团陈同学
7月17日,在几位老师的带领下,我随实践团前往榆林中科环保集团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次经历让我收获颇丰,对煤炭企业的环保发展有了全新且深刻的认识。
榆林中科环保科技集团作为一家专精特高新技术企业,在水环境治理、生态修复治理和环保管家服务等方面的业务布局,让我看到了环保企业在多个领域的积极作为。
在企业负责人李世英工程师的带领下,我们深入生产车间和实验基地,亲眼见证了煤矸石从破碎、筛选到深加工的全过程。当看到原本被视为废弃物的煤矸石,通过技术创新摇身一变成为新型建材原料,还能应用于路基填充、复垦造地等领域时,我真切感受到了科技“变废为宝”的强大力量,这让我对所学专业的应用价值有了更直观的体会。
而在土壤还原技术展区,煤矸石改良土壤技术的介绍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项技术结合榆林地区生态特点,通过添加特定比例的煤矸石衍生材料,既能调节土壤酸碱度,又能提升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且已在当地农田试点取得显著生态效益。这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煤炭行业的实践,让我明白煤炭企业也能走出一条绿色转型之路。
互动交流环节中,同学们围绕技术应用中的实际问题积极提问,工程师和教授的耐心解答让我对行业实际运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次实践搭建了一座连接学校与企业的桥梁,让我近距离接触到煤炭企业的前沿技术和发展模式。它不仅加深了我对煤炭企业环保技术的认识,更激发了我专业学习的动力。未来,我会更加关注行业需求,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争取成为一名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