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千山传汉注,万里赴苗音” ——南审“苗韵寻声”实践团队赴湘西吉首开展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19     阅读
    来源:南京审计大学“苗韵寻声”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群山苗寨间,回荡着一种承载千年民族记忆的独特声音——湘西苗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古老的歌谣记录着苗族的历史、情感与智慧。然而,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这门珍贵的口头艺术正面临着传承断层、内容异化等多重严峻挑战。年轻人外出务工、苗语使用空间的压缩,加之纯粹的艺术表达有时需向市场喜好妥协,使得苗歌的传承之路布满荆棘。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国家级非遗传承的真实现状,探寻数字化时代下其活态传承的创新路径,2025年7月22日至7月28日,南京审计大学“苗韵寻声”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远赴湖南省湘西州吉首市,开展了一场深度文化实践之旅。团队成员们深入苗乡,带着对民族文化的敬意,走访了三位具有代表性的苗歌传承人,通过面对面的深度访谈和细致的实地观察,记录下苗歌在当代社会中的顽强坚守、现实困境与破局探索。

  在吉首的青山绿水间,团队成员们倾听并记录下三位传承人的经历与宝贵的实践经验。被誉为“抢救者”国家级传承人陈千均老师,在我国非遗保护体系尚在建立的初期,系统性地搜集濒临失传的古谱古调,抢救了大批珍贵苗歌。同时,作为老党员的他忧心于村庄人口锐减、学生流失以及苗歌为迎合市场导致“三分之二变质”内容异化的现象,力保根脉,坚持传授《嫁女歌》等传统曲目,并举办学习班进行“纠偏”教学。“破壁者”吴腊保老师直面年轻人不懂苗语的巨大障碍,创新性地使用同音汉字标注法降低学唱门槛,并通过“苗歌进课堂”和“以赛促传”机制,在传习所凝聚传承力量。而吴廷翠(翠翠)老师则展现了“跨界者”的全新路径——积极拥抱主流舞台提升苗歌可见度,并将苗歌与当地特色美食米豆腐巧妙结合吸引游客。在采访中,她坦言唱苗歌缺乏经济回报,并强调“足够热爱才会坚持”的内核。在珍视传统师徒传授方法的同时,探索数字化等创新可能。三位传承人虽策略各异,但都以深沉的热爱与责任感,在不同的战线上守护着苗歌的薪火。

  此次湘西之行,“苗韵寻声”团队通过深度参与,亲身体会苗歌传承现状和传承人的坚守,并深刻感受到——面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青年不仅承担着记录的责任,更肩负着传播与推动的使命。团队成员们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图片和视频素材,并将这些影像资料制作成视频在社交平台发布,同时还设计并发布了专门的调查问卷,调查公众对苗歌的认知度以及团队宣传视频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反响。通过社媒平台传播、问卷数据分析,团队期望能更广泛地传播苗歌的魅力,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光。
  陈千均老师泛黄的歌本与党员证、吴腊保老师布满注音的教案、吴廷翠老师“唱苗歌没有经济报酬”的坦诚话语,以及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克服困难、坚持传习的身影——无论是深夜学习班的灯火、传习所里的歌声,还是下班后坚持的排练——无不诉说着对民族文化的深沉热爱与责任担当。“苗韵寻声”团队深切感受到,保护湘西苗族民歌,不仅是守护一个民族独特的声音记忆,更是尊重文化多样性、守护中华文化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两个结合”的生动体现。

  采访结束后,车行山途,夜色如墨。回望处,层叠剪影间,山坳里晕黄的灯火影影绰绰。这点点星火穿透群山,在时光的缝隙里连缀,已在心间奔涌成河。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文化之种,不灭心间。
  文字:南京审计大学“苗韵寻声”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图片:南京审计大学“苗韵寻声”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实践报告推荐
  • 智启浦江探前沿,挺膺担当筑未来
  • 为深入探索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变革与自主创新浪潮下的人才新使命,大连理工大学莱斯特国际学院“缘莱是理·智启浦江”报国企业行社会实践
  • 实践报告 2025-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