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遵义红色足迹行:青年学子在历史与现实中解码初心

    发布时间:2025-08-25     阅读
    来源:黄丹丹
  (通讯员:黄丹丹)“90年前,正是在这里,中国共产党人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作出历史性抉择,为中国革命打开新局面……”7月5日至7日,成都大学“行走的大思政课”实践队赴贵州遵义开展红色实践活动,9名青年学子沿着遵义会议会址、红军山烈士陵园、娄山关战斗遗址的历史足迹,在3天沉浸式学习中回溯革命岁月,感悟“转折—战斗—牺牲—信仰”的红色密码。
  
  一、会址寻踪:在历史转折处读懂“实事求是”
  
  踏入中央军委总司令部旧址,小楼的空气里仿佛仍萦绕着80余年前的紧张与焦灼。靠窗的桌案、留着淡淡烟痕的马灯、墙上的军事地图还原了当年革命先辈们在此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壮阔场景。
  
  (图为遵义会议陈列馆黄丹丹供图)
  
  移步遵义会议陈列馆,展厅从前言的长征到娄山关战役,再到四渡赤水等把历史娓娓道来。“湘江血火”展区里,锈迹斑斑的步枪、染血的绑腿与动态沙盘相映,沙盘上红军从八万锐减至三万的红色标识,无声诉说着“左”倾错误指挥下的惨痛代价。“遵义曙光”展区中央,复原的会议场景里,藤椅、马灯、墙上的军事地图还原了那场持续三天的激烈讨论,每一件实物都在印证“真理越辩越明”的力量——正是这场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新的会议,为红军注入了“实事求是”的灵魂。“四渡赤水”展区的动态地图前,灯光勾勒出红军“声东击西”的轨迹,“不墨守成规,只看战场实际。”正是这些基于现实的决策,让红军从被动挨打转为主动出击,为长征胜利埋下了关键伏笔。
  
  二、英烈缅怀:在红军山上践行“精神传承”
  
  316级石阶通向烈士陵园,每一级都仿佛刻着一段岁月的重量。实践队成员拾级而上,露珠在松针上滚动,鸟鸣在山谷间回荡,却掩不住空气中那份肃穆。队员们纪念碑下鲜花寄托着深切的缅怀;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传承新的使命。
  
  在烈士墓前,大家静静聆听:那些年幼,不知姓名的红军烈士的故事;“红军菩萨”龙思泉冒死救治百姓、牺牲后被群众悄悄安葬的故事;27岁的红军高级指挥员邓萍为掩护部队冲锋不幸中弹牺牲的故事。
  
  (图为红军山红军烈士纪念碑蒋威浩供图)
  
  而不远处的纪念碑,顶端的党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碑身“红军烈士永垂不朽”映射眼中,下方五位红军雕像神态各异:指挥员挥手向前,战士紧握钢枪,卫生员搀扶伤员,号手准备吹响冲锋号,他们的姿态定格了红军的群像,也定格了“为人民而战”的永恒初心。碑座四周的浮雕上,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身影栩栩如生,与远处连绵的遵义群山融为一体,仿佛先烈们仍在守护这片他们用鲜血浸染的土地。
  
  三、雄关漫道:在娄山关巅感悟“斗争精神”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7月6日下午,娄山关战斗遗址的摩崖石刻前,队员们齐声朗诵毛泽东同志的《忆秦娥·娄山关》。1935年,红军攻克这座“一夫当关”的雄关,取得遵义会议后的首次大胜,为革命注入关键信心。
  
  (图为娄关山长空桥鄢兰兰供图)
  
  登上西风台,群山波涛起伏,山风从谷中呼啸而过。走过连接两峰的吊桥,脚下微微晃动,红旗被风吹得“猎猎”作响。队员们扶着桥栏,望着桥下深不见底的山谷,仿佛能听见80多年前的枪声与呐喊:红军战士攀着悬崖峭壁,踩着战友的肩膀向上冲锋,刺刀在暮色中闪着寒光,哪怕只剩最后一人,也要把红旗插上关顶。
  
  当年红军两次攻打娄山关,第一次失利后迅速总结经验,第二次以“正面佯攻、侧翼奇袭”的战术取胜,正是这种“屡败屡战、愈战愈勇”的韧性,让“雄关漫道真如铁”终成“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序章。
  
  四、初心延续:从红色足迹到青春担当
  
  从遵义会议会址的灯光到红军山的松柏,从娄山关的红旗到烈士墓前的白花,红色足迹串联起的,是一部“实事求是闯新路、不畏艰险勇斗争、舍生取义为人民”的精神史诗。在总司令部旧址,我们看见“实事求是”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面对困境时“不唯书、只唯实”的清醒;在红军山,我们懂得“精神传承”不是简单的缅怀,而是接过先烈“为人民谋幸福”的接力棒;在娄山关,我们感悟“斗争精神”不是盲目冲锋,而是“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担当。
  
  红色足迹不是打卡,是解码。解码转折的智慧、牺牲的意义,更要解的是我们这代青年如何接棒。
责编:周云
实践报告推荐
  • 井冈星火传薪火,青春筑梦践初心
  • 7月18日至26日,2025年“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第四期)在团中央井冈山中心拉开帷幕。
  • 实践报告 2025-08-23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实践报告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