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解码祁红魅力,赋能产业腾飞

    发布时间:2025-08-26     阅读
    来源:许璐 齐雨丽 曹晖涓 郭婉莹 吴兰兰 赵玉冰 张义甫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积极响应党中央“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号召。2025年6月30日至7月4日,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组织师生,奔赴“祁红”的核心产区安徽省祁门县,开展以“祁红下乡路,振兴乡村行”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30日抵达祁门后,实践团师生与祁门团县委开展座谈。与会双方围绕祁门红茶产业发展现状、茶文化传承与创新、乡村振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话题展开讨论。县团委段倩敏书记在深入了解本次“三下乡”活动的宗旨与实施方案后,结合团队行程安排,对调研走访、实践服务等环节进行了细致对接与协调。会后,实践团冒雨前往县茶山公园,通过实地考察,明确认识到茶园种植模式由丛式改为条式的农业现代化价值。
  
  7月1日,实践团来到祁门县平里镇。平里镇是祁门红茶“万里茶道”的起运点,自祁红诞育之初便是祁红原叶种植与加工外销的重镇。而如今的祁红人在传统制茶的工艺基础上建立起一条5G智能一体化生产线,实现了从鲜叶到成品茶的全流程自动化。目睹现代化科技赋能传统茶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实践团成员深受启发,围绕祁门红茶品牌建设、数字化转型与互联网营销等议题展开热烈研讨,从产品创新、渠道拓展、文化传播等多维度为祁门红茶融入新经济格局建言献策。随后,实践团参观了被誉为中国茶业黄埔军校的祁门茶业改良场,聆听了祁红新农人郑海刚讲述吴觉农、胡浩川、冯绍裘等先辈在此耕耘创新,使祁红香飘万里的故事。午后,实践团前往芦溪乡拜访安茶制作技艺传承人严君凤,了解祁门安茶历史及其‌制作的十四道工序。
  
  2日,实践团赴历口镇开展茶产业专项调研,系统考察当地茶叶种植、加工及销售全产业链。在大成茂号茶厂汪海峰厂长的专业讲解下,团队实地调研海拔500米以上的高山茶园,探究当地特有的楮叶种茶树生长环境。同时进入茶厂参观生产加工环节,深入学习传统揉捻工艺与现代制茶技术的融合创新。并通过走访历口镇茶叶交易市场,与茶农、经销商开展深度访谈了解祁红的流通销售渠道。调研发现,历口镇作为“祁西”重要的茶叶小镇,其独特的微域气候与富含矿物质的黄壤土,为“祁门香”这一地理标志产品的形成提供了不可复制的生态禀赋。也了解到交通因素是影响历口镇茶叶销售方向的重要因素。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在青山绿水之间,实践团深刻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祁门红茶的独特品质深深植根于当地优越的生态环境。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祁红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保护与产业创新双轮驱动,通过茶旅融合、文旅赋能等创新模式,发展生态旅游,讲好祁红故事,将游客引进来,才能为祁红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7月3日,实践团走进红旗村,围绕祁门红茶创新发展与生态链开展实地调研。红旗村党支部书记吴华清、驻村第一书记叶征义等热情接待并与实践团展开座谈。吴书记认为祁门红茶虽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但也面临很多困难与挑战。他指出当下红旗村茶产业面临传统茶叶采摘劳动力的不足,以及在互联网经济下对茶产业销售所面临的问题,而红旗村也正积极探索传统茶产业转型升级路径,通过新茶种培育、高山茶种植等方式,有效破解产业发展困境,切实为茶农谋福利。同时期待实践团成员能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理论知识与实地调研相结合,为乡村振兴贡献青年智慧。
  
  会后,在吴书记的全程陪同下,实践团实地考察了当地特色茶树品种“红旗一号”老树及其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随后,叶书记引导团队前往冯家顶生态保护区,开展饮用水源地保护与生态茶园建设的专题调研。午后,实践团深入闪里镇桃源村,了解近代祁门红茶产业兴盛、中蒙俄万里茶道贸易的历史。
  
  4日,实践团抵达本次调研的收官之站——坐落于祁门县城东街的“洪家大屋”。这座始建于清代的徽派建筑群,不仅是近代著名茶商洪氏家族的府邸,更是“万里茶道”的重要历史见证。在县博物馆讲解员邢婕的带领下,实践团深入考察了这座兼具商业与居住功能的复合型建筑。这座融合了徽商文化与红茶历史的老宅,不仅承载着祁门红茶走向世界的记忆,更为研究近代中国茶叶贸易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实践团成员通过实地考察,对祁门红茶的文化内涵和商业价值有了更为立体的认识。
  
  行程结束后,实践团召开总结会议,对本次“三下乡”活动进行全面复盘。会上,同学们结合实地调研经历踊跃发言,分享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大家一致认为,此次深入祁门红茶核心产区——平里、历口、闪里三镇的考察学习,不仅让团员们品味到“似花、似果、似蜜”的经典祁门香,更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背景下茶产业发展的蓬勃生机。在与当地茶农、企业家及政府工作人员的交流中,实践团切实感受到祁门县在政策扶持、科技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的积极探索。新农人们坚守传统工艺的同时拥抱现代化生产,政府相关部门通过产业规划、技术推广、文旅融合等多措并举,推动祁门红茶从“老字号”向“新国货”转型升级。
  
  此次三下乡活动围绕红茶主题,结合当地实际需求,规划了以点带面、调研与实践并重的路线,重点覆盖祁门平里、历口、闪里3个乡镇及周边芦溪、彭龙、红旗等6个行政村,总时长5天,涵盖产业帮扶、文化宣传、教育服务三大板块。同学们此次实践活动中锻炼了自己,在繁忙的行程中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了解乡村发展现状、茶农的真实生活与期盼。
  
  离别的车轮碾过古道的青石板,窗外的连片茶山在夕阳下泛起金边。这次实践给予我们的,不仅是知识图谱的更新,更是精神世界的洗礼。当青春遇见乡土,当理想照进现实,我们终于懂得:乡村振兴这幅时代画卷,正需要青年一代用创新的笔触,在坚守与变革之间,绘就最动人的发展底色。带着这份领悟,我们将继续行走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让青春在服务“三农”的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感谢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张鑫书记、曹高峰书记、赵琼老师在本次实践行筹备阶段付出的努力。感谢祁门县团县委段倩敏书记、撒吴婷书记、县博物馆邢婕讲解员、平里镇党委程云委员、镇团委余梦瑶书记、闪里镇红旗村吴华清书记、叶征义书记为本次实践行提供的帮助和指导。感谢祁门红茶集团、祁门县蛇伤研究所、平里镇祁之源茶厂郑海刚、芦溪乡一枝春茶厂严君凤、戴海中伉俪、历口镇大成茂号茶厂汪海峰的热情招待及为实践团所做的细致讲解。还有很多在旅途中给予我们帮助的来不及询问姓名的当地居民与工作人员,在此一并致谢。)
  
  (图文:许璐 齐雨丽 曹晖涓 郭婉莹 吴兰兰 赵玉冰 张义甫)
责编:周云
实践报告推荐
  • 解码祁红魅力,赋能产业腾飞
  • 2025年6月30日至7月4日,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组织师生,奔赴“祁红”的核心产区安徽省祁门县,开展以“祁红下乡路,振兴乡村行”为主
  • 实践报告 2025-08-26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实践报告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