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为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自信”,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曲阜师范大学“党史鸿音”实践队成员孙庆泽选择了实地参观学习的方式,踏上了前往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陆房红色教育基地的征程。旨在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通过走进陆房红色教育基地,实践队员亲身感受了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重温了党的光辉历程。
陆房红色教育基地,位于肥城市安临站镇东陆房村北的凤凰山脚下。1939年5月,中国抗战史上著名的陆房突围战斗在这里发生,八路军115师以弱势兵力和装备粉碎了日伪军九路合围,创造了毙伤日军1300多人的辉煌战绩。这是八路军继平型关大捷后取得的又一次重大胜利,创造了八路军抗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有力地推动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巩固,为夺取全国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2021年,陆房突围战斗被载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写的《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是山东抗战史上唯一载入此书的战斗。为了纪念陆房突围以及在战争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1971年肥城县委、县政府修建了烈士陵园,1989年落成陆房战斗纪念碑。2014年肥城市委、市政府对烈士陵园实施改扩建工程,先后建成陆房突围胜利纪念馆、陆房战斗纪念碑广场、无名烈士纪念广场等设施。纪念馆建筑面积5300余平方米,布展面积2700余平方米。纪念馆结构分上下两层,布展内容分为抗战烽火,风起云涌、铁流东进,建功泰西、绝地反击,胜利突围、惨绝人寰,罪恶滔天、生死与共,血肉情深、丰碑永铸,浩气长存六个部分。
纪念馆设计制作综合运用声光电科技与多元化视听手段,以新颖独特的艺术形式,生动地再现了陆房战斗中八路军将士绝地反击、奋勇歼敌的壮烈场面,人民群众舍生忘死、助力突围的血肉之情。纪念馆共收藏各类文物200余件。在展陈内容上坚持用唯物史观来反映和记述历史,主题思想突出,精神内涵丰富,设计新颖,逻辑清晰,教育功能得到有效发挥。文物中提炼出陆房突围精神,即“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绝地反击、百折不回的必胜信念;军民戮力、共克顽敌的鱼水情谊”,代代相传地激励着这片土地上的百姓。
红色教育基地中,一幅幅陈旧却充满力量的历史照片,一件件饱经沧桑却蕴含着伟大精神的革命文物,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去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实践队员穿梭于历史的回廊,用心倾听着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思绪也随之飘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代。革命先烈们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依然坚定地怀揣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崇高理想,毫不退缩地投身于革命事业。他们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如同火炬一般,点燃了实践队员内心深处的激情与热血,队员深刻地认识到,如今的和平与繁荣,是无数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这份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需要新一代的青年去守护和传承。
本次社会实践通过实地参观学习,让青年学生深入了解了党的光辉历程,传承红色基因,激发青年肩负起新时代的使命和责任。实践队员在参观过程中,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烈们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进一步增强了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参观学习,实践队员表示,要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努力学习,增强“四个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同时,他们也表示,要将此次学习的感悟和收获带回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影响和带动更多的青年学生,为新时代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暑期社会实践队此次赴山东泰安肥城陆房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是一次追寻革命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的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实地参观学习,队员对党的历史、党的传统和优良作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实践队员们将以革命先烈为榜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