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7 日,百千万工程 “欣欣向‘源’” 突击队深入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必背镇及必背镇大村,开展瑶绣文化专题探究活动。通过实地走访、现场观摩与深度访谈,队员们系统梳理了瑶绣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脉络、技艺特点及传承现状,为理解过山瑶传统文化打开了立体视角。
7月7日上午,突击队首站抵达过山瑶民俗文化陈列馆。在志愿者的专业引导下,师生们系统参观了馆内珍藏的过山瑶绣品集群。
图为欣欣向“源”突击队于过山瑶民俗文化陈列馆合影 从瑶绣的起源传说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进,从明清时期的传统绣品到当代创新作品,志愿者的讲解让队员们清晰把握了瑶绣的发展轨迹。
在服饰展区,复原的瑶族传统服饰与生活化场景再现,直观呈现了瑶绣在瑶族婚嫁、节庆等重要场合的应用价值。针对菱形图腾、八角纹样等代表性绣品,志愿者详细解读了其 “以纹代字” 的文化功能 —— 作为没有文字的民族,瑶族先民通过刺绣纹样记录历史、传递信仰,使瑶绣成为承载族群记忆的 “活态史书”。
此外,志愿者还现场讲解了瑶绣基础针法的操作流程,从丝线甄选、穿引技巧到纹样勾勒的步骤拆解,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这项传统技艺的精细与考究。


图为陈列馆内过山瑶绣服饰展示区7月7日下午,突击队前往必背镇大村,走进瑶族绣娘的家中开展实地调研。
在绣娘们的工作现场,队员们目睹了瑶绣制作的真实场景:在村民家中,突击队成员实地参观了村民的刺绣工作现场。几位瑶族村民正专注于手中的绣品制作,她们向突击队成员介绍了当前所绣纹样的寓意,如象征男女的特定图腾纹样、寓意丰收的八角纹样等,并演示了瑶绣反面针法、平针绣等多种瑶绣常用针法的操作技巧,使队员们对上午陈列馆中习得的理论知识有了实践层面的认知。
访谈中,绣娘们深情讲述了瑶绣在家族传承中的故事:这项技艺通常由母亲传女儿,祖孙三代同绣一幅作品的场景曾是常态。但她们也坦言,随着年轻一代外出务工增多,瑶绣面临传承人断层的挑战,如何让传统技艺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图为必背镇过山瑶绣娘刺绣技艺展示此次实地探究活动,让 “欣欣向‘源’” 突击队成员们完成了对瑶绣文化从抽象认知到具象感知的跨越。从陈列馆中沉淀历史的文物绣品,到农家院落里鲜活灵动的刺绣现场;从纹样中凝结的族群智慧,到传承中遭遇的现实困境,队员们既感受到瑶绣作为 “瑶族文字” 的厚重文化分量,也深刻理解了其在维系民族认同、延续文化根脉中的核心价值。
通过本次调研欣欣向“源”突击队将梳理此次调研成果,探索 “非遗 + 青春” 的传承路径,为瑶绣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贡献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