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缕艾草的清香在教室里弥漫开来时,我看到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吸了吸鼻子,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七月的阳光透过幼儿园的玻璃窗,在摆放整齐的药材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一刻,我忽然明白,我们正在进行的不仅是一次手工活动,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老师,这个香香的叶子为什么能赶走蚊子呀?”扎着双马尾辫的小女孩举起一片艾草,奶声奶气地问道。我蹲下身来,看着她手中那片青翠的叶片,仿佛看到了中医文化传承的希望。孩子们围坐在药材桌前,小心翼翼地触摸着每一味药材,时而皱起鼻子闻闻陈皮的气味,时而惊喜地发现薄荷的清凉。他们用稚嫩的手指捻起药材的样子,像极了正在探索新大陆的小小探险家。
最动人的不是流程,而是意外。一个小男孩不小心把车前草撒了一地,急得眼圈发红。我陪他一颗一颗捡,他突然说:“老师,它好像小星星掉下来了。”那一刻,我懂了:中医从来不是高阁里的标本,而是可以和孩子眼里的银河连成一片的童话。我们把散落的车前草重新装进香囊,也把他的沮丧装进了我们的温柔。
原来社会实践不是我们去“给予”,而是我们去“相遇”。遇见草木的魂魄,遇见童真的宇宙,也遇见那个被城市喧嚣磨钝了的、重新变得柔软的自己。下一次,当香囊里的药香随汗水蒸腾,我想我会记得:七月十四日的风,曾把几千年的中医,吹成了一场轻盈的蒲公英雨,落在孩子们的睫毛上,也落在我们这些“大孩子”重新跳动的心上。

小朋友们在准备制作香囊的药材 程婧莉摄

志愿者给和睦社区居民宣讲中医耳穴相关知识 程婧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