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新时代伟大变革暑期实践活动
在“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稳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为切实落实“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足迹”主题专项实践,2025年暑期河南科技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研究生团队(护生态华章,寻文化古韵——领袖足迹映中原)积极响应号召,围绕“研兴文化”与“研护生态”两大主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深入开展实践活动,旨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1.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社会实践团队循着习总书记的考察足迹,赴洛阳白马寺、关林庙、龙门石窟等景区开展文化调研与传承活动。
始建于东汉时期的白马寺,素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寺内古树既是历史见证,更在生态维护中发挥关键作用。团队成员向景区工作人员及周边群众普及古树保护重要性及养护知识,并为寺院未来植物配置规划建言。此外,团队成员于习近平总书记曾考察驻足之处停留,对白马寺的碑刻文化展开讨论,进一步深化了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及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在纪念关羽的关林庙,团队成员以文化研学为载体,带领小学生沉浸式体验忠义文化与古典园林。从风景园林视角出发,引导孩子观察庙内 “仿宫殿形制” 建筑布局 —— 中轴殿宇依次展开、左右对称分布,让其直观感受传统建筑的 “等级秩序” 与 “庄重之美”,以及作为中国古代祭祀性园林建筑典型案例的意义。考察碑刻遗迹时,团队通过 “读碑上故事、听忠义传说” 搭建孩子与文物的 “对话” 桥梁,让传统忠义精神在新一代心中焕发蓬勃生机。
习近平总书记在洛阳龙门石窟考察时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基于此,团队成员与文创设计师深入交流,结合文化遗产研究成果提出可行性建议:一方面可挖掘 “北魏衣袂纹理”“唐代莲花纹样” 等未充分开发的文化符号,丰富产品文化层次;另一方面要针对现有产品邙山陶土与环保树脂配比问题,破解陶土易碎、树脂缺乏质感的痛点,助力提升文创实用性与市场竞争力。此外,团队成员指出伊河生态与石窟文物保存息息相关,并前往伊河边开展生态保护行动,提取水样以监测水质状况、清理沿岸垃圾,切实践行文物保护的整体性、系统性观念,致力于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进。
2.
文化保护与生态保护密切相关。在深耕洛阳历史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团队进一步拓展实践维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响应号召,奔赴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开展实践活动。
在习近平总书记 2019 年视察过的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临河广场,团队成员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角度,向景区建议在现有解说牌基础上补充 “三黄” 文化互动图谱,以图文形式标注黄河流域文明与黄土生态、炎黄文化的关联节点,助力游客理解黄河文化。在炎黄广场,面对 106 米高的炎黄二帝巨塑,团队成员从文化创意与品牌传播角度出发,共同梳理巨塑承载的民族精神符号,讨论将其融入黄河地质元素,以设计出更多“文化 + 生态” 的文创产品可行性。
黄河地质博物馆内展示了黄河泥沙成分分析数据,揭示出不同河段泥沙中有机质、矿物质含量的差异。团队成员了解到,其下游泥沙富含钾、磷元素,可将其用于改良盐碱地,既能减少河道淤积,又能提升耕地质量,践行 “变废为宝” 的资源保护理念。同时,团队成员表示,泥沙改良后的盐碱地可以与现代农业种植技术相结合,通过制定科学的种植方案和管理措施,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在本次暑期社会实践中,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团队以习近平总书记调研路线为导向,踏入洛阳白马寺、关林庙、龙门石窟,以及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等兼具中原文化底蕴与生态价值的地标,积极开展社会服务: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助力文创产品开发,协助文旅从业者打造地域特色产品;面向社区公众普及古树科学养护知识、水质监测、垃圾清理等环保常识,强化生态保护意识;组织中小学生参与忠义文化体验活动、黄河文化讲堂等研学活动,提升青少年传统文化素养。团队成员将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持续发挥专业优势,围绕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的融合痛点探索新路径,为区域文化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改善注入青春动能,切实落实学校“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