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滁州学院化工学子琅琊行,以青春之力守护文化根脉

    发布时间:2025-08-06     阅读
    来源:史玉朋
2025年7月中旬,滁州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小队赴滁州琅琊山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活动。这支由多名学生组成的小队,通过文献梳理、实地调研、游客科普等方式,探寻历史印记、记录文物现状,以青年力量助力千年文脉传承。
 
为让实践更具专业性,活动前期,小队专程前往滁州市档案馆、图书馆,查阅《滁州方志》《琅琊山志》等地方文献。在《滁州方志》中,队员们找到了关于醉翁亭修建背景的详细记载,明确了其与欧阳修《醉翁亭记》的深厚关联;《琅琊山志》里对琅琊寺历代修缮的记录,则让大家理清了古建结构的演变脉络。此外,他们还走访了当地文史专家,专家提及:“琅琊山的古迹不仅是建筑,更是历史与人文的结合体,历经千年留存不易,自然侵蚀和人为影响都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年轻人参与保护调研很有意义。”队员们将文献记载与专家观点仔细整理,形成详实笔记,为实地探访筑牢基础。
 
7月18日清晨,小队踏着晨露进入琅琊山。沿山径上行至醉翁亭,一名队员立刻蹲下身,手中的手电筒斜照在“欧文苏字”碑刻上。“大家看,这块碑刻的边角有明显磨损,部分字迹边缘模糊,还有几处细微的划痕,看着像是近期留下的。”她边说边用软尺测量痕迹大小,另一名队员则在笔记本上绘制碑刻草图,认真标注出磨损位置。在亭内横梁处,队员们发现几处褪色的印记,经比对文献,推测是早年游客的涂鸦残留。“这些痕迹虽小,但长期积累会慢慢破坏文物原貌。”一名队员在实践手册上写下观察结论。
 
行至琅琊寺,队员们将目光投向古建筑细节。在大雄宝殿西侧,一根古立柱的基座引起注意——石灰岩材质的基座上有一道细微裂缝,长度约十几厘米,宽度极窄。“我们学过材料风化原理,石灰岩遇水容易发生化学反应,长期雨水浸泡可能让裂缝逐渐扩大。”,“或许可以建议景区在这里加装防雨设施。”寺内的古柏旁,一名队员发现树下有被丢弃的杂物,捡起时注意到树根处的土壤有被踩踏压实的痕迹:“古树根系脆弱,频繁踩踏会影响养分吸收,或许设置隔离护栏是个办法。”

图为大雄宝殿前拍摄碑刻 
 
当日下午,小队在醉翁亭广场、琅琊寺入口等游客密集区开展随机采访。数十名受访者中,多数表示“因《醉翁亭记》知道琅琊山”,对这里的历史文化有天然的亲近感,但只有少数人能说出“不触摸碑刻”“不随意刻画”等具体保护措施。一位带孩子的游客听完队员讲解后说:“以前带孩子来,他总想去摸碑刻,我没太在意,现在才知道这会损伤文物,以后一定多注意。”当地一位常来晨练的老人也表示:“景区一直有保护提醒,但年轻人用小故事讲大道理,听着更明白,特别是‘每块砖石都有历史’这句话,很实在。”
 
针对采访中发现的认知缺口,队员们当即在古迹旁开展“微宣讲”。在醉翁亭前,一名队员结合《醉翁亭记》原文,讲解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治理智慧:“当年欧阳太守在这里和百姓共享山水之乐,今天我们保护这里,也是为了让更多人能继续感受这份快乐。”他边说边展示队员们制作的“文物保护小贴士”漫画,上面用卡通形象标注“三不原则”:不触摸碑刻、不随意刻画、不攀爬古建筑。不少游客驻足聆听,还有人拿出手机拍摄小贴士留存。
 
图为队员向游客普及文物保护常识 
“这次实践让我重新理解了专业价值。”小队队长说,“我们用材料专业知识分析文物风化原因,提出的一些防护建议被景区工作人员记录下来,这种‘专业+文化’的结合,让人觉得很有成就感。”一名队员分享了一个细节:“采访时遇到一个小朋友,他问‘这些石头能活多久’,我告诉他‘只要我们好好保护,它们能活很久很久’,那一刻突然觉得,我们做的不仅是保护文物,更是守护孩子们对历史的想象。”
 
              
图为滁州学院实践小队在琅琊山前合影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