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以文润乡·乐活共融:与我们“益”起探寻马庄 “以文兴村”之路

发布时间:2024-07-16     阅读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环,是乡村振兴的智慧源泉和内在动力。为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深入探寻乡村本土文化,提高本土村民文化认同感,加强乡村文化振兴,2024年6月15日,江苏师范大学公共管理与社会学院益缘志愿服务队成员一起来到由“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蝶变的徐州贾汪马庄村。

小香包成就大产业,马庄“香包经济”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马庄村香包非遗文化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大变革,打造出富有本村特色的“香包经济”。调研期间,马庄村香包文化大院里游客络绎不绝,据香包大院经理介绍,2000平方米的香包文化大院集香包制作、展览、销售等功能于一体,马庄村近年来通过组建马庄香包运营团队,开发文创产品80余类,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不断加大香包非遗文化的推广与宣传力度,持续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小小的香包能为村里创造年均产值800多万元,创造出400多个就业岗位,大大提振了乡村经济。

服务队成员与香包大院经理了解马庄香包产业发展情况

  马庄香包的内胆由二十几种中草药混合制成,不同配方分别具有安神、提神、预防感冒等效果,香包设计精美、制作精细、独具中原文化特色。服务队成员与工坊工人的访谈中了解到马庄香包之所以远近闻名,正是因为村里有一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秀英,她也是马庄香包产业发展带头人,马庄村史馆内也专门设有“王秀英香包工作室”供游客参观。

  服务队成员还向工坊车间工人了解香包对她们生活所带来的改变。“改变真的很大啊,我快55了,在这儿做香包快十年了,香包的发展给村里很多中老年人提供了就业岗位,现在已经销售到国外去了,订单越来越多,乡村经济发展的越来越快,我们的收入肯定是有所提升的。”

  接着,服务队成员参观学习工作坊内工作人员手工制作香包的每一道工序后到香包制作体验区,亲手研磨香包药材,挑选布料款式,在工作坊工人的指导下完成一次香包手工缝制体验。


服务队成员参观工作坊、与工人交流、学习香包制作工序

  通过学习+参观+实践,服务队成员深刻感受到非遗瑰宝魅力,了解非遗文化对乡村带来的经济效益,领悟到乡村非遗文化传承的意义与重要性。

      小乐团带动大发展,马庄“农民乐团”奏响乡村振兴进行曲。

  服务队成员来到村史馆,在讲解员的介绍下了解到马庄村除了非遗香包这个“宝贝”外还有一支拿过“国际大奖”的农民乐团。这支乐团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那时马庄村办起了小煤矿,刚富起来的村民们逐渐滋生了一些不良风气,爱好音乐的原党支部书记孟庆喜召集了支部一班人,组建了第一支农民乐团,在1988年村里投资3万元组建了“苏北第一支农民铜管乐团”,马庄村从此开启了文化先行的新篇章。

  马庄乐团日益发展壮大,马庄村以乐团为依托,在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等节点推出小品、歌舞、快板等一系列正能量的综艺节目和民俗表演,一些至今35年,累计演出8000多场,多次走上中央电视台,从乡村演到城市,从国内演到国际,深受民众喜爱,彰显出当代中国农民的崭新形象。

服务队成员参观村史馆


马庄特色民俗舞会记载


马庄农民乐团国内外大型演出记载

  多年来,蓬勃发展的马庄村一直坚持以“文化立村、文化兴村”的理念,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以文兴村”之路,如今已成为江苏乃至全国乡村振兴的范例。益缘志愿服务队将继续深入乡村,探寻乡村乡土文化历史,学习乡村乡土文化建设优秀模式与路径,不断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作者:李圆圆    来源:今日大学生网
责编:今日大学生网 周云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暑期社会实践丨探索环太湖乡村,构建乡村振兴框架——灵°团队在环太湖地区开展乡村振兴实施
  •  安徽师范大学学子“三下乡”实践纪实:以青春之色点亮乡村教育之火
  • 探索音乐世界:乡村孩子的奥尔夫音乐之旅
  • 金穗映日辉,铁骑犁云开——共绘农机合作社新蓝图
  • 西南学子三下乡:党建引领,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 清水绕城,水润淄博——“Min”能社会实践团走进光大水务科普基地
  • “Min”能社会实践团访问光大水务有限公司 ——共筑绿色生态,探索环保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