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竹之美”:浙农林竹研院实践团走进乡村课堂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手工课
文/竺梦龙
图/孟法杨、余思颖、童诗奕
7月18日,浙江农林大学竹子研究院“竹育未来 青春桐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在衢州市开化县桐村镇中心小学为孩子们上了一堂以“竹之美:竹工艺品制作”为主题的手工实践课。桐村镇中心小学各年级50余名学生参加此次活动。
课上,实践团成员手把手教孩子们将一张小竹纸做成了一片片色彩鲜艳的花瓣与形态多样的花蕊。从一张小竹条到一朵竹制“永生花”,孩子们尽情地挥洒着自己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小竹纸内藏大科技,大科技映射故乡情。“永生花”的材料源自一项重大科技——刨切微薄竹技术,该项技术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值得一提的是,刨切微薄竹技术的发明者李延军老师也是开化人,这是一根原竹从开化走出,一张刨切微薄竹纸又回到开化的故事。这些孩子也会如李延军老师一般,在开化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长成一根根繁茂的翠竹,最终又回馈故里。
课程最后,看着孩子们做的“永生花”和脸上真挚的笑容,实践团成员们的内心满是感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一些孩子走进了城市,但有些孩子却被遗忘在了大山之中。我们能做的就是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乡村留守儿童,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支嫩笋,只是有些土壤过于坚硬不利于竹笋破土而出,但往往就是在这种环境中长成的竹子才更为坚韧、挺拔与富有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