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竹”梦 星光留守——竹子研究院“竹育未来 青春桐行”为开化乡村留守儿童带去生态竹育课程
文/余思颖 图/实践团全体成员
为丰富乡村留守儿童暑期生活,传播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及实践成果,7月8日—19日,浙江农林大学竹子研究院“竹育未来 青春桐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衢州市开化县桐村镇中心小学开展为期12天的生态文明科普宣讲活动。
桐村镇是位于开化县西南部的一个山区镇,多年来,桐村镇中心小学依托桐村的乡土竹种资源,开发竹特色课程和系列美育综合实践活动,具有丰富的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基础。桐村镇中心小学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假期缺少托管服务,于是主动寻求浙江农林大学竹子研究院帮助,希望大学能帮助开发暑期竹主题科创课程。
蝉鸣七月,万物葱茏。由本硕博学生共同组成的“竹育未来 青春桐行”暑期社会实践团历经三个多小时的车程,抵达了桐村镇中心小学,为乡村留守儿童带去“竹之问:竹子生物育种科技”“竹之用:竹林碳汇科技”“竹之韵:中华文化的代表元素”等竹主题研学课程,让竹文化和竹知识融入到乡村青少年的生态文明教育中去。
“老师,我种的竹子好像发芽了!”一位小女孩跑过来告诉实践团成员。在7月8日—10日的“竹之问”课堂上,实践团成员带领孩子们开展了“识竹米,播竹种”活动,为乡村留守儿童种下科学的种子,以科技助力自立自强。孩子们不仅认识到了很多竹种,体验自己种竹,还学习到了竹子组织培养、转基因马来甜龙竹等知识。
“竹之用”课堂上,实践团成员在讲解竹食品与竹饲料相关知识的同时,让孩子们现场品尝竹饼干与竹饮料;在竹制地板、现代科技刨切微薄竹与传统竹制品的对话与碰撞中感悟以竹代塑的意义;在竹林碳汇科技课堂上,进行了碳足迹测算,孩子们纷纷表示以后要少用塑料,多用竹制品,减少碳排放。
竹,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寓意着虚怀若谷的胸怀、代表着向上攀登的劲头。在“竹之韵”课堂上,实践团成员给孩子们展示并讲解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竹的诗词书画,并体验竹编、竹永生花的制作过程。在竹文化熏陶下,以竹之品格,塑造人格;以竹之智慧,启迪思维;以竹之精神,引领方向。
“希望你们走快点,走出这大山;又不希望你们走的太快,因为前面的路可能不太好走。”实践团成员在结业仪式上这样讲道。
7月19日,浙江农林大学竹子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周能寿赴开化县桐村镇中心小学慰问实践团队师生,桐村镇常务副镇长徐文俊陪同走访。在结业仪式上,周能寿与徐文俊为优秀学生颁奖,希望他们能发扬“竹子精神”,将来为家乡竹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结业仪式上,实践团成员还将自己手工制作的漂漆书签赠送给了孩子们。
两周的陪伴或许不能在短时间内给孩子带来极大的改变,但实践团成员相信每次有意义的课堂,每次真诚的陪伴,都将有其意义。希望可以用有限的知识浇灌孩子们心中的种子,浇灌校园里的一个个梦想,浇灌大山里的一点点星光。
接下来竹子研究院将继续与桐村镇开展组织共建、技术共研、人才共育等,进一步深化院镇党建联建,为提升乡村生态文明素养、推动当地竹产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