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以来,我国科普事业蓬勃发展,并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而科普工作的建设难在基层,却也重在基层。7月15日至7月19日,池州学院商学院“科普筑梦,杏暖夕阳”暨“科普筑梦,益童前行”实践团前往翠屏苑社区,开展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科普活动,一同建造起“科普宣讲+社区实践”的新模式,让科普教育不再局限于书本之上,而是融入到实践之中。助知识内化,点燃科学火把。
图为“科普筑梦,杏暖夕阳”社会实践团照片
1.揭秘自然科学领域的神奇现象
结合近期南方地区频发的强降雨所引发的洪涝与地质灾害,团队成员们为青少年儿童开展了以“揭露南涝北旱的真相”为主题的科普讲座。围绕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大气循环、沃克环流、季风信号等方面,揭露了“南涝北旱”的真相。
图为志愿者在讲述“南涝北旱”科普课堂
志愿者们抛出“雨水是否会将荷叶浸湿”的问题,引入了荷叶表面微结构的科普知识。孩子们在团队成员的引导下近距离观察荷叶表面蕴藏的科学技术--纳米结构,将水、粉笔灰、蜡烛灰等不同材质按照不同组合与荷叶接触,探索纳米科技这一新型材料。
图为孩子们在观察荷叶表面的水珠
2.科学小课堂:非牛顿流体
团队成员简述了非牛顿流体的概念,强调它们的黏度随剪切应力而变化的特性,并列举日常生活中的非牛顿流体例子,如番茄酱、油漆、血液、果冻等。实践成员与小朋友们制作非牛顿流体(淀粉溶液),并观察其在不同压力下的溶液反应,总结非牛顿流体的关键概念与特性。
图为孩子们在进行非牛顿流体制作实验
3.文化遗产
坚定文化自信,弘扬非遗文化。团队成员采用多媒体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糖画、花鼓灯、黄梅戏、傩戏和芜湖铁画等,同时还与小朋友们探讨了池州市的傩戏、“硒”产品、青阳农民画、石台葫芦烙画雕刻等文化产业与历史。

图为志愿者在介绍非遗的含义
团队举行了一场特别的扎染活动,向孩子们介绍了扎染的历史背景、基本制作原理和捆绑设计图案,随后在正确指导下开始动手尝试。从简单的折叠、打结到染制、清洗,创作出了如云朵、星空和花朵等图案。

图为小朋友们展示自己的扎染作品
4.共建志愿服务基地,助力社会科学普及
池州学院商学院(法学院)与清溪街道翠屏苑社区共建志愿服务基地,将学校教育与社区服务进行了有机结合。持续推进了“科普宣讲+社区实践”服务模式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促进基层科普工作建设,增强科学文化传播。

图为挂牌仪式合照
双方强调,要不断优化“科普宣讲+社区实践”模式下对科普知识及技术的传播,致力于打造一个稳定、高效的服务平台,既能满足其对科普知识的需求,又能亲身体验科学知识与技术,最终实现基层科普工作的蓬勃发展。
在实践活动期间,实践团的成员们身着统一的志愿者服装,脸上洋溢着亲切的笑容,穿梭于孩童之间。耐心为孩子们讲解科普知识与答疑,携手操作每一项科学实验,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述者科学知识与技术。

图为孩子们与志愿者合照
此次科普实践活动虽已告一段落,但实践团成员们进行科普宣传的脚步不会停歇,大家将继续在科学知识普及的道路中发光发热。让“科普宣讲+社区实践”深入基层,使科学性、实践性、探索性有机结合,呈现出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形式,持续点亮科学技术文化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