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探寻古韵,传承文化:我国南部乡村传统文化的现状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4-08-26     阅读
中国青年网日照7月1日电(通讯员 李钰婷)在快速现代化的浪潮中,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根基,其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响应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深入探讨社会民生问题,曲阜师范大学“乐道拾遗,薪火相传”社会实践调研小队于寒假期间展开了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本文记录了实践小队成员参与的一次以传承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深入乡村,亲身体验并记录了多项传统文化活动的现状、价值及面临的挑战,旨在唤起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保护的关注与行动,全面把握该乡村传统文化的现状,探讨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路径。
切身体验魅力工艺,切实了解发展现状
本次实践小队成员探访的乡村位于我国某省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传统手工艺、民间音乐、舞蹈、节庆习俗等。然而,随着年轻一代外出务工,村中老龄化现象严重,许多传统文化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实践小队本着全面了解该乡村传统文化的存续状态、表现形式及传承机制的目的,分析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促进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具体策略与建议。
在本次探访中,实践小组首先对乡村进行了全面的实地考察,走访了古宅、祠堂、庙宇等文化遗址,记录了建筑风貌、布局特点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同时,实践小组还参观了当地的传统手工艺作坊,如竹编、剪纸、刺绣等,亲身体验了这些技艺的制作过程,感受其独特的魅力与精湛的工艺。
在实践过程中,实践小组还积极参与了当地的传统节日庆典、民俗表演等活动。通过亲身参与,实践小组成员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活力。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桥梁。
 
图为该村传统的壮锦民族服饰。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钰婷 供图。
进行艺人交流访谈,深入分析问题所在
为了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传承情况,实践成员与多位老艺人、村民及村干部进行了深入的访谈。老艺人们讲述了自己学习技艺的历程、技艺的特点与传承的艰辛;村民们则分享了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及其对村民精神生活的影响;村干部则介绍了近年来乡村在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所做的努力与成效。
通过实践调研,成员发现该乡村的传统文化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一方面,老艺人们坚守着传统技艺的阵地,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技艺传授给年轻一代;另一方面,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有利条件。
 
图为近期大火的传统绣球技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钰婷 供图。
总结问题所在,提出策略建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该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面临被边缘化甚至消失的危机。
实践小组通过多天的走访调研发现,传承人老龄化是传统文化技艺发展的一大困境,随着年轻一代的外流,许多传统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老艺人们年龄偏大,身体状况不佳,难以长期承担传承重任。
其次,乡村存在传统机制不健全的问题。目前,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依赖于家族式或师徒式的口传心授方式,缺乏系统的教育和培训体系。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许多传统技艺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同时,人民出现文化认同感减弱的现象。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部分村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减弱。他们更倾向于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不高。
与此同时,实践小组提出相应的策略与建议,首先就是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奖励等方式吸引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来。同时,建立传承人培训机制和教育体系,提高传承人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建立健全传统文化的保护机制和传承体系也十分重要。加强文化遗产的普查、登记、建档工作;制定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市场需求的结合创新;加强与其他地区、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此外,人们还需要通过举办文化节庆、展览、演出等活动形式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活力,以此增强大众的文化认同感;加强文化教育宣传普及工作提高村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鼓励村民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图为该地区的传统手工织法。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钰婷 供图。
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和灵魂所在。在快速现代化的今天,人们更应珍视并传承好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成员们不仅深入了解了该乡村传统文化的现状与价值还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与建议,希望这些建议能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贡献一份力量,共同守护人们的精神家园。
 
作者:今日大学生网    来源:今日大学生网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千年传承暖人心”薪火实践团双鱼定乾坤小分队走进社区宣传中医药文化
  • 探遗苏州,品味评弹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