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生命线:急救知识的力量与温度
为响应“健康中国2030”号召,提升公众急救能力,豫北医学院“心肺复苏,手护生命”实践团于暑期6月20日至6月27日在李豹老师的指导下深入社区、乡村,开展为期一周的医学急救知识普及活动,通过理论宣讲、发放手册等形式,为千余名群众送去“救命技能”,筑牢生命防线。
教学演习:让急救技能触手可及
在南阳市新野县社区广场,队员们利用教学演示医学急救知识的操作要点,分解动作步骤,纠正居民常见错误。
心肺复苏(CPR):针对心脏骤停和呼吸停止患者,暑假期间尤其是溺水后尤为重要,注意手臂要垂直,胸外按压时双手的正确位置应在两乳头连线中点。通过胸外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深度5-6厘米)、开放气道(仰头抬颌法)和人工呼吸(每30次按压后2次呼吸),维持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关键在于抓住“黄金4分钟”抢救时间。
海姆立克急救法:适用于异物梗阻导致的窒息。成人急救时,施救者站在患者身后,一手握拳置于患者肚脐上方两横指处,另一手抱住握拳手,快速向内、向上冲击腹部。婴儿急救则需将婴儿面朝下置于手臂上,用掌根拍打两肩胛骨之间5次,若无效,翻转婴儿,用两指在两乳头连线中点按压5次。
烧伤烫伤处理:立即用流动的凉水冲洗受伤部位15-30分钟,降低皮肤温度,缓解疼痛并减轻损伤;随后脱去受伤部位衣物,避免强行撕扯粘连皮肤;用干净纱布或毛巾覆盖伤口,避免感染;严重烧伤烫伤需及时送医。
触电急救:迅速切断电源,或用干燥的木棍、竹竿等绝缘物挑开电线,使触电者脱离电源;若触电者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拨打急救电话120。
中暑急救:将中暑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扣,用湿毛巾冷敷头部、颈部、腋窝等大动脉处,帮助散热;让其饮用含盐的清凉饮料,如淡盐水、绿豆汤等;若症状严重,出现昏迷、抽搐等,应立即送医治疗。
志愿者们一对一指导,一边精准地演示一边耐心地讲解每一个动作和细节的要领,确保每位参与者规范操作。

从“知”到“行”:唤醒全民急救意识
活动中,我们通过知识科普加理论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向居民普及心肺复苏(CPR)、海姆立克急救法和基础止血包扎技能。团队成员带领参与成员观看详解视频,了解医学急救知识的重要性,现场分解操作步骤,并指导居民练习胸外按压,确保动作规范。针对老年群体,我们还方言对话,方便老人可以准确得知医学急救知识的价值和要点,并结合实际数据讲解慢性病防治知识。
普及CPR、海姆利克急救、烫伤处理、中暑、触电……不仅是技术传授,更是社会责任的唤醒。实践团每位成员竭尽所能各展身手,创新传播方式,践行奉献精神,持续扩大科普影响力。
针对青少年群体,团队设计趣味互动游戏,通过“急救知识竞答”“情景模拟挑战”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在乡村地区,队员们录制方言版教学视频,解决老年人理解障碍。
活动后续反馈显示,90%的参与者表示掌握了基础急救技能,许多家长特意带孩子来学习。此次实践不仅提升了公众的健康意识,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医学科普的社会价值。
此次实践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不仅让居民们了解掌握了多种急救技能,更在社区内营造出了浓厚的关爱生命、重视急救的良好氛围。未来,新野县还将持续开展此类公益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居民受益,为构建平安和谐的社区贡献力量。此次实践中,我们用专业与热情点燃了急救普及的星星之火,为守护群众生命安全贡献了力所能及的力量。急救普及道路仍然道阻且长,我们将不惧艰险一路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