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的二十大"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战略要求,7月6日,长安大学建筑学院赴陕西西安"筑迹千年·智启新榫"暑期社会实践队正式开启实践征程。在指导老师落昊飞的带领下,10名建筑学子走进西安历史遗址区,通过实地探访与多维观察,为后续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创设计积累素材、激发灵感。

7月6日,实践队首站赴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展考察。队长秦梓逍引导队员们沿前殿遗址夯土台基进行实地踏勘,重点记录夯土层理、建筑基址等现存形制特征。团队通过徒步观察与无人机航拍结合的方式,系统采集遗址全景影像及空间布局素材,为后续文创开发积累第一手视觉资料。

结合遗址公园展板资料与《周礼》等文献记载,实践队梳理了未央宫“前朝后寝”的功能分区逻辑。秦梓逍现场阐释了“天人合一”的营建理念,指出前殿轴线与礼制空间的对应关系。队员们通过测绘建筑遗迹、提炼文化元素,形成包含遗址特征记录、传统营造工艺解析的创意素材库,为文创产品设计提供文化内核与灵感来源。

在汉城湖旅游风景区,实践队重点考察遗址区生态修复成果。水波映照下,队员们驻足观察仿汉建筑群的飞檐斗拱,讨论"如何通过现代设计语言传递汉代建筑的美学特征"。通过对比历史文献与现状景观,大家对"遗址保护与生态修复协同发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未央宫的夯土工艺、排水系统,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实践队长秦梓逍在当日总结时分享感悟。指导教师落昊飞表示:"此次实践重在培养同学们'以专业眼光解读文化遗存'的能力。通过观察、记录与思考,将建筑学的空间分析方法应用于文化遗产研究,为后续文创设计奠定扎实基础。"

实践队后续将深入西安其他片区,系统整理调研资料,并着手构思文创设计方向。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正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青春视角,让汉风遗韵在创新中焕发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