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伊始,淮北师范大学法韵小喇叭志愿服务队精心策划并实施了为期两周的少先队实践营活动。活动以分层教学为核心,聚焦少先队员的认知特点与成长需求,通过文化浸润、法治启蒙、生活实践等多元课程,为学生搭建了系统化的成长平台,在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中,助力少年儿童构建健全人格、培育责任意识。
分层教学筑基,文化浸润育素养
实践营紧扣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了阶梯式课程体系。低年级学生在 “五感体验” 中亲近文化:触摸松果纹理后剪刻森林剪影,用海绵拓印表现 “四季的颜色”,在《疯狂动物城》角色模仿中理解 “勇气” 的多元含义。高年级则通过 “传统与现代” 对比探究,用丙烯颜料临摹《千里江山图》局部后,尝试用几何图形重构 “未来建筑”,在 “水墨意境与数字绘画” 的辩论中,深化对文化传承的思考。
语言与表达课程同样呈现梯度设计。低年级借助 “传话游戏” 练习清晰发音,用简单短句复述 “彩虹画笔的故事”;高年级则挑战 “剧本创作”,围绕 “校园文明” 主题撰写对话,在 “一分钟演讲” 中锻炼逻辑与应变能力。科学课上,低年级观察 “硬币浮水” 现象感知表面张力,高年级则通过 “影子变化实验” 推导光的折射原理,用 “谁偷吃了饼干” 的推理游戏培养实证思维。这种分层设计打破了 “一刀切” 的教学模式,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切的挑战中收获成就感。

法治与德育融合,培育责任担当
实践营将品德养成与法治教育融入日常,让抽象的 “规则意识” 转化为具体行动。在 “角色扮演” 课堂,低年级学生模拟 “图书管理员”,对比 “乱塞书本” 与 “轻擦书脊” 的不同;高年级则演绎 “班级公约制定” 场景,在 “是否允许带玩具进校园” 的辩论中,理解 “集体规则” 的意义。反霸凌教育注重实操性环保课程中,孩子们用淘米水浇花、给分类垃圾桶设计卡通标识,在 “节水实验” 中记录不同水龙头的流量差异,将 “生态保护” 从口号转化为数据化实践。
“模拟人生” 主题班会成为情感教育的生动载体。学生通过抽签体验 “不同家庭的父母”,在 “模拟怀胎”(背书包负重)、“赚奶粉钱”(蹲起计数)等环节中,直观感受养育的辛劳。课后,“帮父母捶背”“记录家庭开支” 等实践作业,让感恩之心在行动中扎根。

实践赋能成长,播撒未来种子
两周的实践营在成果展示中落下帷幕。低年级学生的 “自然笔记” 里,贴着树叶标本与 “我给小树浇水” 的插画;高年级的 “生态足迹报告” 详细记录了 “使用一次性用品的天数”,并附上万字改进计划。法治安全模块的 “求助电话卡”“防骗口诀” 被孩子们珍藏,纸艺作品《我们的城市》系列(含立体贺卡、镂空剪纸)则摆满了展示台。
此次活动的意义远超知识传递。它探索了 “分层教学 + 实践体验” 的育人模式,让文化传承有温度、法治教育接地气、品格培养可感知。正如志愿服务队指导老师所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让少年儿童在体验中理解规则、在探索中学会担当,为他们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坚实基础。”

淮北师范大学法韵小喇叭志愿服务队通过分层教学、多元实践的模式,证明了教育的真谛 —— 不是强行灌输,而是精准赋能。这场活动的意义,在于让孩子们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中收获知识、锻炼能力,更在于播下了 “责任”“自信”“探索” 的种子。淮北师范大学法韵小喇叭志愿服务队将持续优化课程体系,让实践营成为少先队校外教育的重要阵地,用专业与热爱守护少年儿童的成长之路,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