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大陆距离金门岛最近的地方,有一个被誉为“海峡第一村”的渔村——晋江市金井镇围头村。它不仅见证了战火纷飞的岁月,更在新时代成为两岸交流的前沿阵地,诉说着红色历史与时代发展交织的动人故事。围头村,与金门仅相隔5.2海里。在“八·二三”炮战期间,这里是硝烟弥漫的前沿阵地。如今走进“八·二三”战地公园,斑驳的炮台、纵横交错的战壕和弹痕累累的遗址,无声地讲述着那段烽火岁月。这些战争遗迹如今已成为珍贵的和平教育资源,时刻提醒着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从军事前线到两岸交流前沿,围头村实现了华丽转身。村里的138位姑娘远嫁金门,10位台湾姑娘在此安家,使其成为“两岸通婚第一村”。这一桩桩跨越海峡的婚姻,织就了两岸血脉相连的情感网络。而两年一度的“海峡两岸七夕返亲节”等特色活动,更是持续深化着两岸的亲情纽带。
实践队前往东线滨海休闲带,深入“鲍鱼养殖基地“。渔民们娴熟地展示着鲍鱼养殖、分拣的过程。作为村里的支柱产业之一,鲍鱼养殖不仅富了村民的口袋,其体验项目“抓鲍鱼、吃海鲜”更成为滨海休闲带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生动诠释了“靠海吃海”的现代产业路径。
队伍移步“八·二三”战地公园。斑驳的炮台、纵横交错的战壕与弹痕累累的遗址,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公园作为西线战地观光带的核心,将沉重历史转化为珍贵的和平教育资源。队员们深感今日安宁的来之不易,更深刻理解了围头从军事前线蜕变为两岸交流前沿的历史性跨越。

实践队参访了围头村富有活力的本土民营企业,感受到围头在乡村振兴中激发出的经济活力,部分企业更直接受益于或参与着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彰显了“两岸通婚第一村”所衍生的广泛合作潜力。活化永平古街、围头故事馆,使人文资源成为深化两岸民间往来的坚实桥梁,围头村成功将地理、历史、人文的独特禀赋转化为发展动能。
围头村的故事,是红色历史传承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的生动范例。它将战地伤痕转化为文旅资源,让碧海金沙焕发出经济生机。在新时代,围头村的人们正以实际行动赓续红色血脉,为强国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孕育着两岸统一、共同发展的美好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