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31日,烟台大学窑火琉光实践队开展了以“探寻淄博琉璃千年文脉 助力古老技艺焕发新生”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此次实践旨在深入发掘琉璃文化的深厚底蕴,并通过网络直播、课堂教学等多元方式,让这门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进一步扩大其传播范围。
初识琉璃:触摸千年技艺的温度
实践首日,我们与五名小朋友组成参观小组,在专业讲解员的引领下开启了琉璃文化的探索之旅。从商周时期的古琉璃制品到现代创新设计,讲解员娓娓道来琉璃的“前世今生”,那些流光溢彩的器物仿佛在诉说着跨越千年的故事,让我们真切感受到琉璃文化横亘千古的独特魅力。
随后,在琉璃手工匠人的耐心指导下,我们尝试制作了第一件属于自己的琉璃小挂件。原以为简单的小挂件实则需要熔料配比、塑形、退火等数道繁琐工序,稍有不慎便会前功尽弃。过程中,一位从业数十年的匠人分享道:“我初中毕业就拿起了吹管,旁人觉得枯燥,可我眼里每一件作品都藏着当下的心境,它们独一无二,每一次创作都藏着无限可能。”这番话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琉璃传统技艺的传承不仅是手艺的延续,更是匠人对生活的热忱与坚守,这份执着远非旁观者所能想象。
探秘工坊:在古镇与市场间读懂匠心
次日清晨,我们走进颜神古镇,这里保留着明清琉璃工坊遗址,古窑烟火气似仍在街巷弥漫。一处百年老作坊内,琉璃师傅现场展示拉伸法与吹制法:他手持烧得通红的琉璃料,时而拉伸塑形,时而吹气,短短几分钟,一只晶莹剔透的琉璃花瓶便初具雏形。被问技艺精湛的秘诀,师傅说:“每一步都得较真,差一丝火候、一分力度都不行,得让自己跟琉璃‘心气相通’。” 这份对完美的极致追求,让我们看到匠人与技艺已超越 “操作” 与 “被操作” 的关系,达到灵魂层面的同频共振。
午后,我们来到琉璃大观园,这里是淄博琉璃的 “市井舞台”。货架上摆满各色琉璃制品,既有流光溢彩的摆件、首饰,也有实用的茶具、灯具,价格亲民,透着生活气息。摊主称,这些多出自本地小作坊,是匠人们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结合的成果,既保留古韵,又融入当下生活需求。在这里,琉璃不再是博物馆里遥不可及的 “艺术品”,而是走进寻常百姓家的 “生活伙伴”,让我们读懂了琉璃文化生生不息的群众根基。
深耕技艺:在大师工作室感受文化重量
第三天,我们探访领尚琉璃工艺园,现代化熔炉与传统工坊相映成趣。工匠们在近千度高温前忙碌,火花飞溅中,造型精巧的琉璃艺术品渐次成型。负责人介绍,淄博琉璃凭借独特配方与工艺,国内屡获殊荣,更远销海外,成为中国非遗走向世界的闪亮名片。
下午,我们走进张广庆鲁派内画工作室 ——“鲁派内画” 发源地。在大师指导下,我们尝试鼻烟壶内壁作画:反向握笔,视线透过狭小壶口,稍抖便毁构图。仅一小时体验就让人汗湿衣衫,深感 “方寸之间见乾坤” 的不易。
张路华大师回忆:“为练稳手腕,曾把手腕咬肿,就想把手艺做精,做出鲁派特色。” 朴实话语充满力量,让人明白 “大师” 是用数十年执着将热爱熬成信仰。对他们而言,技艺早已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使命,震撼着每颗浮躁心灵。
播种希望:在课堂上看见传承的微光
第四天,我们带着亲手绘制的内画鼻烟壶走进张店区铁路小学。课堂上,通过图片、视频向孩子们讲述琉璃历史与工艺,他们看到精美作品时,眼中满是好奇与惊叹,“原来我们淄博有这么厉害的手艺!”
体验环节,我们一对一指导孩子们模仿内画笔触,虽线条稚嫩、构图简单,每一笔却透着认真与自豪。看着他们勾勒心中的琉璃世界,我们懂得:传承并非 “技艺复制”,而是让文化基因在新一代心中生根发芽。孩子们为作品欢呼时的纯真自豪感,正是琉璃文化延续的珍贵火种。
总结回望:让青春力量续写文化新篇
实践最后一天,我们梳理五天收获:从初见琉璃的惊艳到亲手制作的笨拙,从古镇老匠人的坚守到大师工作室的震撼,从大观园的市井气到小学课堂的童真…… 每段经历都像琉璃切面,折射不同光彩,拼出琉璃文化的完整图景。
五天实践让我们走进非遗、读懂琉璃。它不仅是技艺,更是精神:匠人在高温与寂寞中坚守的执着,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创新,从宫廷到市井未变的生活温度。这份文化带来穿越千年的 “心安” 与身为中国人的 “踏实”,聆听其脉搏,能唤起朴素的文化自信。
社会实践结束不是终点。琉璃文化传承需更多年轻力量,我们可用直播、课程、文章等方式让更多人看见其美。文化之路任重道远,步履不停,定能让千年窑火在青春守护下绽放更璀璨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