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乡音文脉共筑民族同心——广西师大月港星航传承团联合云霄青少年宫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西师范大学“月港星航传承团”携手云霄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于2025年7月8日至8月1日前往蒲美镇佳兜村与华艺幼儿园,开展“闽韵童声·传唱星河”社会实践活动,通过闽南童谣浸润式教学与音乐剧创排的课程活动,以童谣为纽带连接不同背景儿童,探索文化传承与共同体培育的融合路径。
GXNU月港星航团是一支由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和音乐学院硕士生主导的跨学科实践团队。团队以明代海上丝绸之路枢纽之一的漳州月港为名,承载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奔赴福建漳州云霄,以原创闽南童谣音乐剧为舟,开启一场美育浸润童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星航之旅。
一、追溯语言活化石:解码闽南语的历史基因
闽南语保留大量唐宋古音,被誉为“古汉语活化石”,其源于中原汉语南迁,在唐宋时期定型,与古典诗词韵律相通。传承团结合唐代行政区划图与客家迁徙路线图,系统梳理了“中原汉语南迁—闽越方言融合—唐宋时期定型”的方言形成脉络。团队成员指出,魏晋至唐宋年间的多次中原人口南迁,使洛阳雅言等中原官话与闽地土著语言碰撞融合,最终在宋代形成相对稳定的闽南语体系。团队通过“闽南童谣小课堂”,以故事、图片等形式讲解《扒龙船》承载的端午民俗,《输人不输阵》蕴含的团结精神,让孩子们理解童谣背后的历史智慧与价值理念。

二、活化童谣载体:从民俗表达到文化认同
在教学实践中,团队以流程化创新设计激活闽南童谣传承活力,采用“讲一讲—学一学—看一看—演一演”的递进式教学流程。“讲一讲”环节围绕“扒龙船遇上输人不输阵”主题进行剧情构思引导,通过明确故事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发展脉络),为音乐剧创排奠定叙事基础;“学一学”环节借助“音符小楼梯”教具开展音乐基础教学,通过趣味练习帮助学习者掌握音符、音名及童谣韵律特征;“看一看”环节以“小小剧场”四幕剧情具象化呈现文化内涵:首幕借“五月节,扒龙船”唱词展现端午民俗场景,第二幕至第四幕通过“初赛失利—反思叮嘱—激励坚持—复活赛夺冠”的剧情推进,将“做代志着认真”“输人不输阵”等价值理念融入叙事,实现文化精神的场景化传递。整个教学流程以参与式、情境化设计为核心,在简化教学环节的同时,强化了文化传承的实践性与感染力。活动更着力以集体创作铸牢共同体意识。

采用分层互助排练法,通过视觉提示等方式保障特殊需求儿童参与。外来务工子女与本地孩子在“方言互助”中消除隔阂,共同制作融入红砖、燕尾脊等元素的道具,在协作中感受闽南文化。

三、童声共筑同心:乡音传唱凝聚民族情
最终,孩子们在专业舞台上自信演绎完整音乐剧,在童声乡音中体验艺术喜悦与传承责任。不同背景的孩子因“共唱同演”增进情感联结,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悄然扎根。此次实践生动证明,以闽南童谣音乐剧为载体,传统文化传承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能实现深度融合——那些流淌在童谣里的历史智慧、价值理念,那些在共演中凝聚的团结力量,让乡音真正成为跨越差异、凝聚人心的文化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