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工匠精神,鼓励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将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大我,激励青年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实践团赴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开展“探访大国工程,锻造行业匠心”主题型社会实践,通过实地考察与访谈交流,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号召学生积极投身重大工程建设,实现以技能成才、以技能报国,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7月1日,实践团在学院党委、团委指导老师带领下,前往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建工”)交流学习。通过专题研学、校友对话,探寻建工创新发展路径,感悟新时代工程师精神内核。双方就校企合作、行业转型等话题深入探讨,达成加强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共识。
和谐为本,追求卓越
上海建工是上海国资中较早实现整体上市企业。前身为创立于1953年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建筑工程局,秉承人民军队的“执行力”基因、近代建筑营造商的“诚信”基因,以及上海郊县匠人的“工匠”基因,始终坚持市场优先、深化改革、稳健发展、追求卓越,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经营业绩多年来保持较好发展态势,业务和市场遍布海内外。秉持“建筑,成就美好生活”的企业使命、“和谐为本、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坚持“服务商、国家队、领跑者”三大发展目标,上海建工努力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企业转型升级,加速实现成为“世界一流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发展愿景。上海建工党委组织处副处长、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杨祺帆、人力资源部高级经理宋骥敏、七建集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蔡毅强、七建集团总工程师(1汪思满、七建集团党委组织科长、人力资源部总经理朱剑君、四建集团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殷君杰、四建集团工程研究院新技术研究中心钢结构工程研究室主任苗峰等领导同事参与本次活动。
观展厅知脉络,赏精品证实力
活动首站,宋经理带领实践团师生参观了企业文化展厅。展厅集中展示了上海建工的发展脉络,上海建工的业务领域覆盖建筑施工、设计咨询、房产开发、城建投资、建材工业全产业链,又在城市更新、水利水务、生态环境、工业化建造、建筑服务业、新基建领域拓宽市场,业务范围布局涵盖海内外,代表性工程项目从黄浦江系列大桥到上海中心大厦等,在国家建设和重要发展阶段,上海建工始终勇挑重担、勇当先锋,近距离观察其承建的标志性工程模型,图片、资料,实践团成员对于上海建工的企业精神有了深刻感悟,切实认识到了“建工出品,必属精品”这一行业口碑。

溯发展明底蕴,话合作谋未来
而后,实践团师生与上海建工的领导同事进行了面对面的深入交流。

本次交流由杨祺帆副处长主持。活动伊始,杨处长就上海建工的发展概况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代表建筑作品包括广州新电视塔、上海中心大厦、南浦大桥、上海迪士尼乐园、国家大剧院、上海世博会建筑群和中共一大纪念馆等等。其实在标志性的建筑的背后,大家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地方,其实也都有上海建工的身影。上海建工已从传统的建造领域拓展到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杨处长说:“随着业务的拓展,我们的愿景是在未来将上海建工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建筑全生命服务商。”

随后,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婷婷老师从学院概况与学科优势、人才培养与合作需求、科研发展与行业协同方面介绍了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的基本情况,并表示,可以通过企业导师与校友网络推动青年工程师人才培养;以“匠心论坛”等多种方式的全面校企合作为在校学生提供更丰富的了解行业形象的渠道。希望双方能充分依托校企合作载体,在人才梯队建设、科研创新等方面密切沟通交流,共同培养适应行业发展、契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人力资源部高级经理宋骥敏对上海建工与浙大建工学院的合作历史、未来合作方法进行了介绍。在合作模式与计划上,上海建工基于企业“1+7+X”全国布局设立“一二级管培生”计划,每年选拔50-60名双一流高校及QS 200强院校毕业生(含本硕博),实行三年定制化培养;采取双导师制轮岗实践动态考核等方法,目标是为建筑行业智能化转型(如机器人应用、AI运维)培养复合型人才,实现“从实践中成长”。宋经理也表达了与浙大深化合作以输送优质人才的期待。
上海建工七建集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蔡毅强表示,建工学院底蕴深厚,与上海建工发展理念契合。校企合作不仅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对企业人才引进也很重要。“企业专家走进校园,和学生有深入交流,让学生能够对未来职业生涯有大概规划。”蔡书记聚焦于深化上海建工与浙大建工学院的战略合作,旨在通过“匠心论坛”专家授课、实习实践基地共建、联合科研攻关等多种途径,实现人才培养的匹配和合作。他热情鼓励建工学子把握行业智能化转型机遇,夯实基础、拓展视野、树立信心,期待未来能够加入上海建工共同发展。
传薪火立潮头,砺新锋向未来
在互动交流环节,实践队员围绕职业规划、个人成长,行业挑战、人才需求等话题踊跃提问。

面对行业发展的困惑,汪思满总工以学长和行业专家的双重身份,向浙大建工学子传递了信心,其核心期望是:学弟学妹们能破除偏见、抓住机遇、练就复合本领,未来共同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汪总工说道:“我们当时也在一线待过好几年,现在行业已经翻天覆地,现代工地管理很干净、很整齐,很安全,住宿条件很好。”在工程师成长发展的路上,专业基础理论是理解工程,解决问题的根本。在行业转型发展期间,除了学号专业知识,汪总工也向实践团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在校期间视野要‘更广’,主动学习人工智能(AI)、大数据、数字化、建筑机器人等新兴技术,有助于在行业转型期帮助大家寻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汪总工期待同学们能够加入上海建工,投身国家建设。
校友苗主任在未来行业发展方向上,为实践团解答疑惑。他认为,未来行业发展趋向于 EPC 项目,作为一流建筑服务商,要涵盖前期设计、施工及后期运维全流程,凭借能以更低价格、更优质量完成项目的优势,在项目竞争中占据主动,这也是与海外业务发展的大方向。行业难点上,苗主任认为设计院把设计搞通、施工达到高水平已很难,而设计加施工一体化融合更具挑战,但这是行业未来必然趋势。最后寄语学弟学妹,上海建工转型契机下,能更好创造价值、实现自我,欢迎大家感受上海建工技术实力、行业变化,未来共同助力发展。

以匠心筑梦,绘青春蓝图
此次赴上海建工的实践,让实践团通过沉浸式学习,加深对建筑行业的认知,在转型浪潮中明确了 “夯基础、强复合、抓机遇” 的成长方向,也搭建起高校与企业的常态化合作桥梁,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建设精准对接。实践团成员将把实践所得转化为奋进动力,以优秀校友为楷模,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蓝图,以专业技能投身大国工程建设,让青春在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中绽放绚丽之花。
文 |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实践团 张宇星
图 |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实践团 庄榛 王培达
指导老师 | 张宇 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