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山东大学(威海)山海“博时急救”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山东省威海市高新区第一小学,以急救知识宣传角为载体,通过知识问答、情景模拟等创新形式,为师生及家长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急救科普活动,让专业急救知识走出课堂,融入校园生活。
前期筹备:知识拆解与游戏设计的双重打磨
为了让专业急救知识适配校园场景,团队提前进行多轮研讨。将心肺复苏、气道异物梗阻、创伤急救等核心内容,拆解为“可问答、可演示、可互动”的知识模块。针对小学生认知特点,设计“知识问答抽卡”游戏,把“心肺复苏按压频率100-120次/分”“海姆立克法操作要点”等专业内容,转化为趣味题目;同时开发“你比划我猜”情景模拟,用动作传递急救场景,让抽象知识具象化。
道具准备阶段,团队反复校验题目准确性,确保游戏既符合医学规范,又具备校园传播力。从卡片材质选择到题目排版设计,都以“适配小学生注意力特点”为原则,力求实现“知识传递+趣味互动”的双重效果。
活动现场:游戏驱动下的知识沉浸体验
活动启动后,高新区第一小学的校园广场迅速成为知识互动场域。“知识问答抽卡”区,学生们排队抽取卡片,面对“婴儿心肺复苏按压深度约为多少”等题目,有的快速抢答,有的与家长小声讨论。一位三年级学生准确答出“约4厘米”后,主动追问“为什么婴儿和成人按压深度不同”,志愿者借机展开生理学知识科普,将单一题目延伸为知识链条。
“你比划我猜”区域更显生动。志愿者用动作模拟“气道异物梗阻急救”,学生们通过观察动作细节,快速关联到“海姆立克法”,并在模仿中掌握操作要领。家长与孩子组队参与时,亲子间的协作与知识互补,让急救场景不再陌生——一位家长用手势提示“按压胸部”,孩子立刻反应“是心肺复苏”,这种“代际知识传递”,让急救科普突破年龄界限。
深度互动:从游戏到实践的知识转化
游戏环节中,团队刻意设置“知识延伸点”。当学生答对“心肺复苏按压频率”,志愿者会引导思考“为什么要严格控制频率”;模拟气道异物梗阻急救后,追问“生活中哪些行为可能导致异物卡喉”。这种“答题-反思-应用”的闭环设计,让知识从记忆层面向实践层面转化。
活动中,团队还引入“迷你实操体验”——利用便携模拟教具,让学生在答对题目后进行简易按压练习。一位学生在志愿者指导下完成标准按压动作后,感慨道:“原来真要使这么大劲,以前以为轻轻按按就行”,直观体验让知识不再停留在理论。
家校联动:构建急救知识传播网络
家长群体的参与,为活动注入另一重价值。在“家庭急救知识问答”环节,“老人突发晕厥如何快速判断意识”“儿童烫伤后第一时间处理步骤”等题目,引发家长热烈讨论。一位母亲在答题后表示:“这些知识平时总觉得‘用不上’,今天才发现,家庭急救意识太重要了”。
团队借机向家长推广“家庭急救知识储备计划”,建议在家中张贴急救流程图示、配备基础急救包。这种“校园科普-家庭延伸”的模式,让急救知识从校园场景渗透到家庭生活,构建起更完整的安全防护网络。
实践思考:校园急救科普的创新路径
此次活动,是山海“博时急救”团队探索“专业知识趣味化传播”的一次实践。通过游戏化设计,将原本严肃的急救知识转化为可互动、可体验、可传播的内容,既契合校园场景需求,又突破传统科普的单向灌输模式。学生在“玩中学”中建立的知识记忆,因“动手实践+深度思考”,具备更强的迁移应用能力。
活动结束后,团队收到数十条学生留言:“我现在知道怎么帮噎住的同学了”“回家要教爸爸妈妈心肺复苏”。这些反馈印证,当急救科普以“沉浸式、互动化”形态呈现时,能够真正激发校园群体的主动学习意愿,让“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理念,在青春校园扎根生长。
未来,团队计划将“校园急救知识角”模式标准化,开发适配不同年龄段的科普游戏包,让急救知识持续在校园场景中流动,为构建安全校园生态提供“青春方案”。这场发生在高新区第一小学的科普实践,不仅是知识传播的尝试,更是青年群体用专业服务社会的生动注脚——在游戏与实践的交织中,急救知识真正成为可触达、可应用、可传承的生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