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采色印象 | 裙摆生花,琴声悠扬

    发布时间:2025-08-15     阅读
    来源:重庆大学青翼实践团
  夕阳早已落下天际线,行走在弥勒的街头,零星的车辆来往,留下黑夜里唯一的声音。身边的店铺灯光关闭,只剩下路灯暖光洒下。寂静的黑夜里,远处却传来歌声,循声望去,一群人聚在公园门口的广场上载歌载舞。青翼实践团的成员上前凑热闹。
 
  人群中大多数人背着或拿着一个圆圆胖胖的琴,剩下的拿着竹编的圆“筛子”。当问起在干什么的时候,一位年轻的阿姨说“我们是阿哲族的,明天就是火把节了,要去表演”。
  农历六月二十四是红河州的火把节,当地人们都放下手中的工作投入欢乐的节日之中,这群歌舞的人们正是在为火把节排练节目。
  
  胖胖的身躯,多样的花纹,琴头挂着彩色的背带,四根细长的琴弦贯穿琴身。名如其貌,当地人向我们介绍这个乐器名为“四弦”。在这群阿哲族人手里,琴声悠扬清脆,一弦清一心,却很好地融入民谣旋律。
  
  四弦琴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火把节里不可缺少的乐器,但如果只有四弦琴,那民谣仍会单调乏味,所以方言歌声自然地融入进民谣中。阿姐们高声歌唱,阿哥们低声附和,歌唱并不是一个人的表演,而是男女双方的对唱。歌舞不仅仅是表演,更是故事的讲述,是人们劳作的场景,是民族文化的再现。手中的竹筛正应和着画圈的动作,变现农作的情景。
  “我们都不会排斥外地人,有人来就可以和我们一起跳舞,我们还会邀请他们一起,阿哲都是很热情的。”阿哲是彝族下的一个分支,除了阿哲还有阿细、阿乌、撒尼、大黑彝、小黑彝、大白彝、小白彝共八个支系。在小小的弥勒却有众多的民族,文化融合、百花齐放的态势不言而喻。从和当地人的聊天中,成员们能感受到阿哲人切实的热情。
  “我们不会嫌弃你太老跳不动,也不会嫌弃你太年轻不会跳,只要热爱,就可以加入”,上到八十岁的白鬓老人,下到二十几岁的年轻姑娘,阿哲舞团敞开怀抱,邀请每一个有热情的人。一周两次活动,即使白天的工作繁忙,许多年轻人仍会在晚上来参加活动,这也是成员们夜里行走在弥勒街头遇见歌舞团的原因。
  
  黑夜里的歌舞,我看见一个民族的浪漫,留住过路的脚步,也留住弥勒客人的心。阿姨邀请我们一同参加火把节,还和我们分享平时的活动和录制的视频。归家的脚步有了新家,欢声笑语仍在蔓延……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