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教育的火种在不同的土地上悄然播撒。7月和8月,由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的8名教育硕士研究生组成的“五域童行”暑期支教团,满怀教育理想与社会责任,分赴句容、徐州、泰州和商丘的两所学校共五个地区,开展跨学科教学实践活动,探寻跨学科课程与“五育育人”之间的联系,以教育硕士的专业素养回应基础教育的需求。
一、五地实践:点亮暑期课堂(一)句容篇:跨学科暑托班,知识与成长齐飞7月1日至31日,团队成员在句容市机关服务中心坚守课堂,累计完成30余次授课,开设了10次跨学科主题课程。课堂上,孩子们用几何知识进行创意绘画,在光影实验中理解物理原理,在艺术与科学交织中体会知识的生命力。
“环保小卫士”英语闯关之旅把英语学习与社区环保结合,通过“垃圾分类大挑战”“reuse工坊”“recycle探秘”“我的环保计划”四个环节,让孩子们在游戏闯关中掌握英语与环保知识;“动物建筑师大赛”课程则带领孩子们从蜜蜂蜂巢、蜘蛛蛛网、园丁鸟巢穴中感受自然的智慧,并设计属于自己的“外星动物房子”,播下生态保护的种子。
与此同时,素质拓展活动丰富多彩:书法训练、象棋对弈、体育锻炼、劳动体验、红色电影观后感……在“我是小老师”的舞台上,孩子们完成了从学习者到讲授者的角色转换。结课仪式上,孩子们依依不舍地说:“老师,希望你们明年还回来!”这份稚嫩的情感,成为支教团最大的感动。



(二)徐州篇:乡村课堂的“对称之美”7月中下旬,团队成员来到徐州市邳州赵墩镇刘台村,聚焦乡村初中生对数学抽象概念理解薄弱的痛点,设计了融合剪纸、建筑、美术的跨学科课程。
课堂上,学生用手工剪纸理解轴对称,再通过透明网格板完成对称作图。一位原本几何成绩落后的女生,在志愿者指导下独立完成了蝴蝶对称图案,她在课后写道:“今天终于明白课本上那些对称图形是怎么画出来的了。”
村支书感慨:“大学生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看世界的新窗口。”孩子们临别时依依不舍地追问:“老师,你们以后还会来吗?”跨学科课堂的“火花”,点亮了乡村课堂的新希望。
(三)泰州篇:艺术与劳动同行在泰州,8月的课堂同样精彩。课堂上,孩子们学习水彩晕染的柔和、书法笔锋的遒劲、手工拼贴的巧思,作品虽稚嫩,却洋溢着真挚的童趣。在劳动教育中,志愿者们带领学生完成
整理书桌、折叠衣物、简单烹饪等实践任务。一堂“我的午餐我做主”的课程,让孩子们分工协作,完成水果拼盘与小菜制作。看着自己亲手完成的劳动成果,孩子们露出满足的笑容,纷纷表示要在家里“为父母做一顿饭”。
临近结课,志愿者们举办了“美在身边”艺术展,展出了学生的绘画、书法与手工作品。许多家长驻足欣赏,不少人感叹:“孩子的潜力被唤醒了。” 美育与劳动教育的结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技能与审美,也在他们心田悄然播下自信与责任的种子。
(四)商丘篇:红色教育与科学实验并进在商丘的两所学校里,
科学实验与
红色教育双线并行。在科学课堂上,孩子们亲手操作“浮力实验”“小电路交通灯”“气球火箭赛跑”等实验,眼里闪烁着新奇的光芒。许多学生第一次发现课本知识竟能如此有趣,常常在课后追着老师问:“能不能再做一个实验?”在红色教育中,志愿者们通过影片赏析、故事讲述和读书分享,带孩子们走近革命英雄的群像。一堂作文课上,孩子们写下《假如我是一名小英雄》,用稚嫩的文字表达崇高的向往。在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时,学生们庄重献花,许多人在留言簿上写下心声:“我也要像先辈一样勇敢。”
结课汇报当天,孩子们既展示了实验成果,也朗诵了红色诗篇,把科学探索与信仰力量融为一体。正如校长所言:“你们带来的,不只是课堂,还有一股昂扬向上的力量。”

二、温情落幕:共育未来种子五地的支教课堂在欢声笑语中圆满落幕。孩子们的掌声与笑脸,寄托着对志愿者的真挚情感;地方政府与社区的好评,见证了“高校—地方”合作的可能性。
“五域童行”不仅是一次跨学科教学的探索,更是一次教育硕士们回应时代号召、服务社会需求的实践。未来,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将继续与地方保持合作,探索可持续的支教机制,为乡村振兴和教育均衡贡献力量。而支教团成员们也将把这份经验延伸到更多课堂与实践中,继续用学术所长服务社会、用教育初心点亮未来。
五域连章,童行致远。五域童行,播撒的是知识的种子,收获的是希望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