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西南石油大学志愿者助力西昌市图书馆暑期服务

    发布时间:2025-08-22     阅读
    来源:通讯员:潘鹏   来源:西南石油大学“彝路通行”志愿服务队
  7月20日至28日,西南石油大学“彝路通行”志愿服务队9名成员赴四川省西昌市图书馆开展图书整理与读者服务工作。在队长潘鹏带领下,团队累计整理文献2.3万册。
  古籍修复室成为服务主阵地。志愿者潘悦使用专业工具对馆藏民国《西昌县志》进行除霉处理,档案级无酸纸制成的封套将替代原有破损函盒。"文献修复需要全程佩戴手套,湿度必须控制在55%以下。"她通过馆员指导掌握古籍保护基础技术,团队完成的地方文献数字化条目已纳入图书馆数据库。
  儿童阅览区涌现服务新场景。团队成员王康、普翊设计的"图书迷宫"游戏吸引小读者参与,他们将图书分类知识融入闯关环节。8岁彝族学生阿果在游戏后主动将《彝族民间故事集》归至I287类目。
  三维定位法提升服务效能。面对社会科学文献区12个密集书架,安建华带队采用"层架号+色标+坐标轴"的立体管理系统。经济类书籍新增橙色标识带,历史类文献按朝代设置分区导引牌。"这套系统让寻书时间缩短40%。"副馆长张明在接收团队撰写的《图书排架优化方案》时透露,部分措施将在全馆推广。
  服务期间,团队同步完成地方文化问卷调查427份。陈子浩在采访地方文献研究者时发现,68%受访者期待建立凉山州非遗数字典藏平台。"我们正将录音资料转化为文字档案。"队长潘鹏展示着团队制作的《西昌特色馆藏资源保护建议书》,这份涵盖古籍活化、儿童服务、数字建设的报告已提交图书馆方。
  古籍修复:在科技与传统的交汇点
  古籍修复室成为服务主阵地。志愿者潘悦(文物修复专业大三学生)使用专业工具对馆藏民国《西昌县志》进行除霉处理时,需遵循严格的四重防护标准:恒温恒湿环境(温度18-22℃、湿度55%以下)、无尘操作台、特制竹制压板、蚕丝纸衬垫。修复团队发现该县志中
  儿童阅读推广:从游戏化设计到文化认同构在儿童阅览区,团队成员王康(教育技术专业)与普翊(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设计的"图书迷宫"游戏蕴含多重教育逻辑:
  空间情境化:将I类(文学)书架设为"故事森林",K类(历史)区域命名为"时光隧道",通过场景命名降低分类体系认知门槛;
  文化嵌入:彝族传说《支格阿龙》被设计为迷宫终极任务,小读者需在I287.7类目找到相关书籍解锁剧情;
  行为激励:通关者获赠"凉山小书虫"徽章,背面印有彝文"知识是光"字样。
  8岁彝族学生阿果的经历印证了该设计的有效性。她在游戏后不仅主动将《彝族民间故事集》归至正确类目,还带领同学组建"护书小分队",用彝汉双语制作"爱护书籍十诫"张贴在书架旁。
  三维定位系统:空间重组中的服务效能革命
  面对社会科学文献区12个密集书架年均30万册流通量的压力,安建华(物流管理专业)团队开发的"层架号+色标+坐标轴"系统实现两重升级:
  时空坐标轴:以书架列为X轴、层高为Y轴、入库时间为Z轴建立三维数据库,读者扫码即可获取图书定位轨迹;
  声光导航:在书架顶部安装LED指示器,语音输入书名后自动亮灯指引方位。
  该系统使寻书时间从平均8.3分钟降至4.9分钟,错架率下降67%。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团队撰写的《图书排架优化方案》被副馆长张明称为"西昌模式":"他们将物流业的智能分拣理念移植到图书馆,提出的'类目—载体—时效'三维模型,解决了民族地区多文种文献混排难题。"
  文化调研:从文献保护到非遗活态传承
  服务期间完成的427份问卷揭示深层次需求:68%受访者期待建立凉山州非遗数字典藏平台,尤其关注口述历史濒危问题。团队在采访省级非遗传承人阿西巫之莫时发现,其掌握的"尼木措毕"祭祀诵经仅存3人能完整吟唱。陈子浩团队立即启动抢救性采录:
  使用32位浮点录音设备采集原声;
  开发彝语智能分词系统,将音频转化为可检索文本;
  创建"一词多意"数据库,如"克智"(彝族辩论)关联36种修辞范例。
  最终形成的《西昌特色馆藏资源保护建议书》突破传统思路,提出"活态文献"概念:建议图书馆将非遗传承人聘为"驻馆文化导师",在古籍阅览室开辟"技艺展演区",使文献记载与活态实践相互印证。这份报告已促成西昌市图书馆与州非遗中心签订《馆藏资源共享协议》,首批28卷毕摩经书将实现数字化共享。
  正如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田禾在点评中所言:"'彝路通行'团队将古籍修复精度、儿童服务温度、空间重构效度、文化传承深度融为一体,为高校志愿服务参与公共文化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西昌样本'。"该项目已入选中国图书馆学会"2025年阅读推广优秀案例",其经验将于9月在成都国际图书馆论坛专题发布。
  
图为志愿者使用专业工具整理图书。潘悦供图
 
 图为最后一天结束三下乡活动的合照。王康供图
  通讯员:潘鹏
  来源:西南石油大学“彝路通行”志愿服务队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