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8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石榴志愿队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分别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的乡村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以少数民族语言教学与文化宣讲为核心载体,通过教学互动与基层采访相结合的方式,旨在深化青少年及村民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基层落地见效。

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和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的乡村辅导机构,志愿队针对以汉族学生为主的教学对象,精心设计了“文化宣讲+双语互动+成果展示”的实践流程。活动伊始,志愿者以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为重点,系统开展民族文化宣讲,通过图文展示、习俗讲解等形式,向孩子们介绍各民族的传统节日、生活习惯、地域特色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认知。

随后进入双语互动环节,团队聚焦少数民族语言的实用性教学,选取日常对话、常用词汇等内容,引导学生练习发音与语调。志愿者通过领读示范、分组练习、语境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在重复练习中掌握基础表达,体会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理解各民族语言作为文化纽带的意义。课堂上,多数学生专注投入,积极参与互动问答,对少数民族语言学习表现出浓厚兴趣。活动尾声,志愿者邀请部分学生上台展示学习成果,通过短句朗读、简单对话等形式检验教学效果,并组织全体参与人员合影留念,记录实践瞬间。

“红石榴”志愿队赴两地汉族村民家开展民族文化认知专项采访,围绕4个由浅入深的问题(询问少数民族服饰美食认知、探讨共同体意识重要性、征集认知提升意见等)展开,村民反馈通过语言学习可与少数民族邻居简单交流,更真切体会“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理念。
实践成果显示,此次活动使参与的乡村学生和当地居民系统接触了少数民族文化知识,拓展了对多民族文化的认知边界。多数学生明确表示,将在今后的生活中主动了解更多少数民族相关知识;志愿队成员也通过实践进一步认识到促进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性。同时,活动中发现部分学生存在少数民族文化基础薄弱、了解渠道单一等问题,为后续实践活动的内容优化与形式创新提供了现实依据。团队通过拍摄活动场景、记录人物互动等方式积累了丰富视觉素材,为民族文化传播宣传奠定了基础。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石榴志愿队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总结经验、优化不足,持续探索基层民族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青年志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