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探寻历史脉络,感悟文化传承:南京工程学院,镇江博物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9-10     阅读
    来源:今日大学生网
探寻千年文脉,传承历史薪火 —— 南京工程学院学子 “三下乡” 社会实践走进镇江博物馆
通讯员:郭宸睿 梁汶烨 陆飞宇 胡家恺​
  七月的镇江,暑气渐浓却挡不住青春的脚步。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动员青年学生参与公益暑托服务,7月4日,南京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奔赴江苏省镇江市镇江博物馆,开展了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上午9时,参与活动的学生在老师与博物馆讲解员的引导下有序进入场馆。据讲解员介绍,镇江博物馆是一座集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于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馆内现藏文物近万件,涵盖青铜、陶瓷、书画、金银器等多个门类,其中西周宜侯夨簋、唐代银器、宋代瓷器等藏品更是具有全国性影响的珍贵文物,是解读镇江历史的重要实物载体。
  活动中,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跟随讲解员依次参观“吴文化青铜器展”“历代陶瓷器展”“古代金银器展”等常设展厅。在“吴文化青铜器展”展区,西周宜侯夨簋的展台前围满了学生。讲解员手持展品图片,结合史料详细介绍:“这件青铜器是1954年在镇江丹徒出土的,器内的铭文记载了周王册封宜侯的史实,不仅证实了吴国早期的地理位置,更是研究西周分封制的重要物证。”学生们俯身观察器物上的纹饰,有的用笔记本记录铭文内容,有的举手提问“古人是如何铸造这么复杂的青铜器的”,讲解员则用“模范法”等通俗表述,配合实物细节讲解铸造工艺,让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直观可感。
  在“历代陶瓷器展”中,从六朝青瓷到宋元名瓷,再到明清官窑瓷器,不同时期的陶瓷展品串联起中国陶瓷发展的脉络。梁同学在一件宋代影青釉瓷碗前驻足许久,他指着碗壁上的冰裂纹问:“这种纹路是故意做出来的吗?”讲解员回应:“这是宋代瓷器烧制过程中因胎釉膨胀系数不同形成的‘开片’,原本是烧制缺陷,却因独特的美感成为宋代瓷器的特色,体现了古人‘化缺陷为美的智慧’。”梁同学听完后认真记录在实践手册上,他说:“以前在课本上只看到过图片,今天近距离观察,还知道了背后的故事,比看书有意思多了。”
  除固定展厅外,博物馆当天还开放了“镇江近代城市变迁”临时展览,通过老照片、旧报纸、实物展品等,呈现镇江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城市风貌。学生们在一张1937年的镇江码头老照片前停下,讲解员介绍:“这里曾是长江下游重要的货运与客运码头,见证了镇江作为交通枢纽的繁华,也经历过战争时期的动荡。”郭同学指着照片中的建筑说:“我爷爷家就在码头附近,听他说以前这里都是老房子,今天看到老照片,才知道原来爷爷讲的故事是真的。”
  活动临近结束时,博物馆工作人员组织学生开展“文物知识小问答”互动环节,题目涵盖当天参观的展品年代、用途、历史背景等内容。学生们积极举手抢答,答错时互相提醒,答对时共同鼓掌,现场气氛热烈。负责此次活动的张老师表示:“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我们希望通过参观博物馆,让学生不仅学到历史知识,更能感受到家乡的文化底蕴,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下午1时,学生们有序集合离开博物馆。不少学生在返程途中仍在讨论当天的所见所闻,有的还拿出手机翻看拍摄的展品照片。此次镇江博物馆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们近距离接触了历史文物,更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家乡历史文化的理解,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感知传统文化、传承历史记忆的窗口。
责编:周云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