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3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石榴”志愿队在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某快递站点及某餐厅内开展了一场以“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宣传推广”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面对面交流与资料展示,向快递从业人员及餐厅工作人员介绍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艺术形式,增强公众对多元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上午,志愿者首先到达快递站展开宣传。在快递站,实践人员通过准备的资料和图片,为快递站工作人员和一位取件的中年男士介绍少数民族音乐的旋律特点、舞蹈动作风格及其背后所反映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民俗传统。随后,志愿者来到了同区的某餐厅,通过分享少数民族的绘画作品,向餐厅内的工作人员展示了少数民族绘画艺术,包括所使用的天然颜料、特殊技法以及作品中所蕴含的民族情感与文化叙事。

实践发现,大部分受访者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了解有限,认知多停留在模糊印象层面,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理解。针对这一现象,志愿者采取直接沟通与可视化资料辅助的方式,有效传递了相关文化内容,初步拓宽了受众的文化视野。
活动中也出现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在快递站宣传后,一位取件的年轻女士表示出强烈的兴趣,主动询问了许多关于少数民族的舞蹈种类和表演形式等,并表达了希望亲眼观看相关表演的愿望。该案例反映出合适的宣传方式可以发现社会公众对少数民族文化存在显著的好奇与接纳意愿。

为更全面了解公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现状,志愿者还设计了访谈环节,问题涵盖认知程度、了解渠道、兴趣点与未来期望等方面。访谈结果显示,大部分人仅通过电视媒体偶尔接触少数民族歌舞表演,对其具体艺术形式和文化背景了解不深。被访者普遍表现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认为其艺术形式独具魅力,并希望借助现场演出、展览及多媒体资料等多种途径进一步了解。
本次实践活动志愿者留存了现场宣传的照片及记录手账,其中涉及少数民族音乐特点、绘画技法等关键内容,为后续宣传提供了初步素材。
通过面对面的讲解与资料展示,快递站及餐厅的工作人员及顾客对少数民族音乐、舞蹈及绘画艺术有了初步认识,部分参与者表达了进一步了解的意愿。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参与者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关注与理解,也显示出当前民族文化传播中所面临的认知空白问题。活动有效地在基层工作场景中植入了民族文化元素,丰富了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对话内容,为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在城市多元文化环境中的传播提供了小型化、场景化的实践案例。今后可进一步利用多种传播媒介与互动形式,扩大宣传覆盖面,增强文化传播效果,推动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在更广泛群体中的认知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