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调研阳山镇:生态宜居与就业赋能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近日,调研团队走进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围绕当地生活环境与就业现状开展实地走访调研。此次调研聚焦“宜居”与“宜业”两大核心维度,通过与村民访谈、企业走访、现场勘查等方式,深入挖掘阳山镇在生态建设与产业就业联动发展中的实践经验,为乡村振兴提供基层观察视角。
生态打底:宜居环境藏着民生“小确幸”
调研中发现,阳山镇的“宜居”并非停留在景观层面,而是融入日常的民生福利。全镇连片的万亩桃林,不仅是春日“网红打卡地”,更成为调节区域气候、净化空气的“天然氧吧”,夏季林间气温较城区低3-5℃,成为村民纳凉休闲的天然场所;锡北运河阳山镇段经过综合治理,水质从劣V类提升至Ⅲ类,沿岸修建的亲水步道配套了休闲长椅、健身器材,每日清晨与傍晚,村民在此锻炼、闲谈,烟火气十足。
基础设施的完善更让“宜居”落地生根。镇上的便民服务中心实现社保、医保、民政等业务“一站式”办理,村民无需往返市区;各村卫生室均配备执业医师与基础诊疗设备,常见小病可在家门口解决;全镇村组实现水泥路全覆盖,快递、外卖直接送达村头,老年村民也能轻松网购。此外,阳山镇保留了江南水乡“白墙黛瓦”的建筑肌理,村容村貌整洁有序,垃圾分类覆盖率达95%以上,人居环境细节处尽显温度。
产业扎根:特色经济撑起就业“稳定盘”
“不用背井离乡,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这是调研中村民提及最多的话。阳山镇以“桃产业”为核心,构建起“种植—加工—文旅”全链条就业体系,为不同群体提供多元就业选择。
上游种植端,全镇约80%的农户参与桃树种植,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标准化管理与订单销售,桃农年均收入较传统种植提升40%;中游加工端,镇内5家规模化桃制品企业将桃子深加工为桃汁、桃脯、桃胶等20余种产品,常年吸纳本地劳动力1200余人,其中农村妇女占比超60%,不少村民从“农忙种地、农闲闲置”转变为“按月领薪”的产业工人;下游文旅端,每年3-4月桃花节、6-8月采摘季期间,全镇民宿、农家乐、景区服务岗位需求激增,直接带动就业500余人,还催生出农产品电商主播、桃园研学导游等灵活就业岗位,吸引200余名返乡青年在此创业。
双向赋能:宜居与宜业形成发展“正循环”
调研团队观察到,阳山镇的生活环境与就业已形成“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一方面,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吸引资源的“磁石”——每年超300万游客因“万亩桃林”而来,直接带动文旅消费超5亿元,为就业市场注入持续活力;同时,宜居的生活条件让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选择返乡,仅2023年就有86名青年回流,为本地产业发展补充了新鲜血液。
另一方面,稳定的就业也为环境维护提供了支撑。随着居民收入提升,参与村庄环境整治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各村组建的“村民护绿队”“河道巡查队”均由本地村民志愿参与,垃圾分类准确率、公共设施维护完好率持续提升,形成“环境美—游客来—就业稳—收入增—护环境”的正向闭环。
调研团队表示,阳山镇以生态为基、以产业为脉,在生活环境优化与就业质量提升上的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宜居宜业”的基层样本。未来若能进一步通过技能培训破解文旅产业季节性波动、农产品研发人才短缺等问题,阳山镇将更充分释放“生态+就业”
的联动价值,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