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片区队员专访对越反击战老兵周旭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禾铁韵·星火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8月7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禾铁韵·星火传承”社会实践团队专程走访了参加过对越反击战的“一等功臣”老兵周旭,通过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回忆起那段弥漫着硝烟的历史。当周老布满岁月痕迹的手掌抚过旧照片,朴实的话语里流淌出的军旅故事和精神力量,让在场的实践组员们深刻理解了“初心”与“担当”的分量。
1982年,周旭响应国家号召,义无反顾地以卫生兵的身份加入了陆军27军80师240团。谈及参军契机,周老眼神坚定地答道:“那是刻在骨子里的‘家国情怀’。”那时的周旭年纪还小,本可跟着镇上的师傅学手艺,可“保家卫国”四个字像钉子般钉进了他的心里,当保家卫国的号角响起,他毫不犹豫地选择投身军营、守护山河。这份纯粹的信念,成为他军旅生涯的起点。
对越防御作战期间,周旭主动请缨奔赴前线。在前线的日子里,周旭身兼双重使命:既手握刚枪在硝烟中奋勇抗敌,又穿梭在炮火中负责战场救护工作,254天,昼夜不息。他回忆道:“每一次奔赴前线,心里想的都是战友的生命,绝不能让他们因为一点疏忽而牺牲。”他在枪林弹雨中,冷静果断地处理伤员伤口,尽最大努力挽救每一个生命,哪里有伤员,他就往哪里冲。他记不清多少次在炮火里匍匐,多少次把伤员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只记得阵地前的野草被炮弹炸了又长。回望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周旭感慨万千,“人在,阵地在”的“老山精神”是战友们用生命铸就的丰碑。“人在,阵地在”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句誓言,是一个军人对国家、对人民最有力的承诺。战场上的生死考验不仅锻炼了他的意志,也让他深刻体会到责任与使命的意义。退役后,周旭始终保持着军人本色,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退伍不褪色”的誓言,他常说:“无论身处何地,都要铭记曾经的誓言,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今,国家稳步向好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周旭看到这些变化,倍感欣慰。他说,每次看到国家的新变化,就想起当年在战场上和战友的约定——“等仗打完了,咱也建高楼,让日子过红火。”这份欣慰里,藏着一个老兵对时代的回应:周老和战友们当年的付出,在这片土地上结出了果实。
采访时,周老将他那枚荣誉勋章展示给实践组员们看,章体有些微磨损,但勋章上的字仍熠熠生辉。他叮嘱实践组员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他看来,新时代的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只有青年人奋发图强,才能让祖国更加繁荣昌盛。周旭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军人的忠诚与担当,也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采访结束后,实践组员们围坐着整理资料时,共识越发清晰:要让那些藏在岁月里的坚守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看见,让先辈的精神“走”得更远。据实践组员们介绍,接下来这些采访资料将被整理好,通过多方平台传播。这场采访已经不只是“听历史”,更是一场青年与先辈的精神接力。
硝烟早已消散,但那些关于初心和担当的故事,永远值得被听见,那些跨越时代的精神火种,会永远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责编:周云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