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伴行:山大“平安筑梦”服务队的实践与温暖
在威海市温泉镇“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一群身着蓝色队服的大学生正在耐心地指导几位特殊青年折叠衣物。这是山东大学“平安筑梦”青年服务队暑期社会实践的日常一幕,也是一场关于爱与成长的温暖相遇。
一、从感动到行动
今年五月,“平安筑梦”服务队在前期调研中了解到“白手杖”公益服务中心姜新老师的事迹。这位因视力障碍而历经坎坷却坚持助人的公益人,用二十年时间帮助特殊青年融入社会的事迹深深打动了队员们。队长回忆道:“姜老师说,这些孩子最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平等和机会。这句话让我们明确了服务方向。
二、精心准备:量身定制的课程体系
在正式开展实践活动前,"平安筑梦"服务队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精心筹备。五月中旬,队员们首次拜访"白手杖"公益服务中心,与姜新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姜老师详细介绍了心智障碍青年的特点:"他们不是缺乏能力,而是缺少机会。很多孩子有惊人的记忆力和艺术天赋,只是需要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这番话让队员们深受启发,也明确了服务方向——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而是搭建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服务队成立了课程研发小组,先后走访了威海市特殊教育学校、微泉社工服务中心,向专业特教老师请教教学方法。经过多次讨论,最终确定了"生活技能+海洋科普+传统文化+心理支持"的课程体系。考虑到青年们的注意力特点,每节课都控制在40分钟以内,并设计了大量互动环节。
志愿者们发挥各自专业特长,精心准备教学材料。海洋学院的队员制作了威海常见海洋生物的彩色图册和塑料标本;艺术特长的队员设计了简易绘画模板;医学院的同学准备了应急救护演示道具。他们还特别编写了《活动安全须知》,确保每个环节都万无一失。最用心的是教学模拟环节。服务队在校园里进行了多次试讲,邀请同学扮演特殊青年,模拟各种突发情况。"我们要确保每个志愿者都能沉着应对,"队长刘雯说,"比如有的青年可能会突然情绪激动,有的可能不愿意配合,我们都要准备好应对方案。"
这些精心准备的教具和课程在后来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青年们触摸到逼真的海洋生物标本时露出的惊喜表情,当他们在志愿者指导下成功制作出第一个艾草香囊时的自豪笑容,都让队员们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这份用心准备的课程体系,不仅帮助特殊青年获得了知识和技能,更让他们感受到了被尊重、被理解的温暖。
三、双向成长:收获与感动并存
服务队秉持“不是施舍,而是同行”的理念,注重培养青年的社会适应能力。令人惊喜的是,青年们在这六天里展现出惊人的进步:从最初的拘谨沉默到主动打招呼,从需要协助到能够独立完成简单任务。
志愿者曹兆鑫感慨道:“我们原以为是来帮助他们的,却发现自己在被治愈。他们的真诚和努力,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新的理解。”
四:未来之路:让温暖持续传递
实践结束后,服务队与“白手杖”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队员们计划每月回访,继续“伙伴制”陪伴计划。他们还收集了青年们的绘画作品,计划在校内举办义卖展,让更多人了解这个群体。服指导老师高彩霞表示:“这不仅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堂生命教育课。我们希望搭建起持久的情感桥梁,让特殊青年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这个夏天,“平安筑梦”服务队用青春和爱心书写了一段温暖的篇章。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包容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平等相待的同行。正如队员们在实践日记中所写:“我们带来的也许只是短暂的陪伴,但收获的却是永恒的生命启迪。”这份温暖仍在延续,期待着更多人的加入,共同编织更加包容的社会支持网络。
责编:周云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