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山艺童行,文承自信”实践团坚信,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深层动力,亦是促进社会包容与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怀揣着以文化人、以艺通心的使命,实践团深入威海市白手杖公益服务中心,开启了一系列旨在传递文化温度、助力心智障碍青年融入社会的志愿服务。此行不仅是一次爱心奉献,更是一场关于生命价值与社会融合的深刻对话。
实践团的首项重要活动,是对中心创始人姜老师进行了一次深度访谈。姜老师的个人经历本身就是一曲自强不息的赞歌。十七岁那年,命运的变故使他坠入黑暗,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挣扎与迷茫。然而,他最终选择勇敢地走出阴霾,进入烟台盲校学习推拿技艺,一步步艰难却坚定地重新融入社会。这段非凡的经历让他深刻领悟到:残疾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途径,在于主动打破身心壁垒,积极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早在经营推拿理疗店期间,姜老师便心怀大爱,积极投身公益,为社区老人举办养生讲座、提供理疗服务,这为他日后创立“白手杖”公益组织播下了最初的种子。
“白手杖”的名称,源于国际盲人节(又称国际白手杖日),它象征着支持、独立与光明。机构创立之初,姜老师便致力于带领盲人群体创业自立,开设微信课堂,邀请如山东省脏腑推拿传承人周小弟老师等全国知名专家进行线上线下授课,显著提升了学员的专业技能。更令人动容的是,他组织这些盲人朋友走进福利院、自闭症学校,为心智障碍儿童提供康复服务,完美诠释了“助人者自助”的公益循环,让爱的能量在群体间流动。

在与大龄心智障碍青年的深入接触中,姜老师发现了更为严峻的社会问题:这些青年从特殊教育学校毕业后,由于缺乏合适的工作环境与必要的社交及自我保护能力,难以融入社会,大多被家人接回并封闭在家中。全国此类青年数量高达1200万,他们的核心需求远不止于职业技能培训,更渴望一个开放、包容、能让他们有尊严地参与其中的社会环境。姜老师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在残联托养中心,孩子们隔着铁门向外张望的渴望眼神,那一幕深深刺痛了他,也坚定了他必须帮助这个群体走出封闭、拥抱社会的决心。
实践行动从培训4名孩子学习手工艺加工开始,一步步发展壮大,至今已成功帮助40余名孩子掌握谋生技能,并在威海地区推动了超过100名心智障碍青年实现就业。机构始终秉持“让他们走出来有事干、有技能,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核心理念,坚决拒绝安装铁门进行封闭式管理,坚定不移地推动内外融合的开放模式。
姜老师及其团队的理念精髓,在于引导残疾人完成从“爱自己”到“爱社会”的情感升华。通过组织青年们参与公益社区文化节、为社区长寿老人祝寿等活动,让他们从服务的接受者转变为社区的贡献者,成为社区真正的主人。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实现了自我价值,赢得了社会的尊重,也让他们的家庭看到了希望与曙光,这与那些单纯收费且封闭管理的机构形成了鲜明对比。
融合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机构初入社区时,孩子们的活动曾被投诉扰民,甚至遭到诬陷骚扰,生存空间一度受到挤压。面对阻力,团队坚持“立足社区、服务社区”的原则,尤其在疫情期间,主动带领孩子们制作艾草烤鸡蛋、煮海参面条送给一线防疫人员,用真诚的公益行动让社区看到了机构的价值,逐渐赢得了居民的理解与接纳。面对误解和矛盾,团队从不回避,而是通过组织孩子在广场为居民免费做足灸、表演节目等方式,用“融合思维”积极化解矛盾,增进了社区邻里的理解与信任。

展望未来,实践团与“白手杖”计划共同推广“爱屋传情”社区义卖项目,将义卖所得(如销售馒头等)用于帮助社区内的困难老人,让公益精神得以传承和延续。同时,双方也将探索科技赋能之路,如利用AI技术、智能设备开发“心智青年的智能生活”项目,并结合高校志愿者资源开展智能软件普及教学,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提升便利性。实践团借此向社会发出呼吁:残疾人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社会文明的标高正是体现在对最弱势群体的保障与关怀上,我们应倡导接纳与帮助,而非排斥与孤立,可通过参与青年志愿项目大赛等方式,不断扩大这份爱心事业的影响力。
在与青年志愿者的交流座谈会上,志愿者们分享了自己参与志愿服务的初心与家人面对困境时展现的生命韧性,他们高度认同姜老师的事业,认为这些青年通过自身努力所创造的是远超物质财富的生命价值,在机构中他们找到了家一般的温暖与归属。双方就如何利用科技更好地服务残障群体等方向达成了深厚的合作共识,共同期盼着文化自信的光芒能照亮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