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共融,温暖相伴 ——山东大学“平安筑梦”服务队暑期实践中期小结
七月的威海,海风轻拂,爱意涌动。山东大学“平安筑梦”青年服务队的志愿者们,用真诚与智慧在威海市白手杖公益服务中心及“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为心智障碍青年们带来了一场又一场充满欢笑与收获的夏日主题活动。随着7月8日“海洋与家乡之美”课程在掌声中落幕,服务队为期三天的初期实践暂告一段落。这是一段双向奔赴的温暖旅程,也是“平安中国·童心护航”理念的生动实践。
七日耕耘:循序渐进,精彩纷呈
7月4日,服务队以“海洋趣味运动会”为主题,拉开了暑期实践的序幕。志愿者们通过海洋生物卡片互动与乒乓球趣味赛,迅速拉近与青年们的距离。赛场上,一位热爱乒乓球的青年在志愿者耐心指导下成功掌握了发球技巧,脸上绽放出自信的笑容,这一刻,信任与友谊的桥梁悄然建立。
7月7日,活动聚焦“平安生活·自主守护”。志愿者以“理想的一天”引导青年规划作息,通过实物演示传授衣物收纳技巧。应急救护实操环节成为亮点,志愿者模拟烫伤、崴脚等场景,手把手指导青年进行冷水冲洗、冰敷固定,将安全知识转化为守护生命的实际技能。
7月8日,“海洋与家乡之美”认知创作活动温馨开展。青年们在志愿者带领下认识海洋生物、分享家乡故事,并用画笔自由创作。一位青年指着刘公岛的照片兴奋地分享游览经历,另一位青年则用色彩斑斓的画作描绘心中大海,艺术潜能令人惊叹。
阶段成果:成长可见,融合初显
短短三天,从初见的羞涩拘谨到主动举手分享,从需要全程协助到尝试独立完成叠衣、作答,青年们的点滴变化清晰可见。服务队设计的课程体系显现出切实效果——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提升,更是社会交往能力的破茧。
在生活技能课上,唐氏青年小伟成功将一件衬衫叠得整齐平整,他兴奋地拉着志愿者的手反复确认:“老师,你看,是不是很好?”那一刻,他眼中闪烁的是被肯定的光芒;在应急救护环节,自闭症青年小林在志愿者引导下,成功模拟完成了崴脚后的冰敷操作,尽管动作仍显笨拙,但他专注认真的神情打动了在场所有人;更令人动容的是,在8日的绘画创作中,一位平时沉默寡言的青年用画笔勾勒出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并在分享环节破天荒地用简短语句描述自己的画作:“这是大海,有鱼,有光。”
这些细微却深刻的转变,源于服务队科学设计的“破冰-赋能-表达”三阶段课程体系。志愿者们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创造“成功体验”,通过任务分解、正向激励和同伴支持,让每位青年都能在安全、受鼓励的环境中尝试、练习乃至展示。队员刘雯感慨:“我们带来的不只是课程,更是一份‘相信’——相信他们能行,而他们,真的做到了。”
携手同行:反思优化,未来可期
三天的实践虽成效显著,服务队仍保持清醒的反思意识。每晚活动结束后,团队都会召开复盘会议,结合当日表现与机构教师的反馈,优化后续方案。
他们发现,部分青年对抽象语言理解有限,便迅速调整教学策略,增加视觉提示卡、实物演示和肢体示范;针对注意力易分散的情况,他们将活动时长切割为更小单元,并插入律动操、呼吸放松等过渡环节;此外,队员们还主动学习每位青年的沟通特点与强化方式,实现更精准的个别化支持。这些基于观察的敏捷调整,使得活动开展日益顺畅。白手杖公益服务中心的姜新老师对此高度认可:“大学生志愿者不仅有热情,更有方法和韧性,他们的专业与用心让我们看到了融合教育的更多可能。”
基于前三天的经验,服务队已优化后续活动设计。在即将开展的“艾草香囊”传统工艺课上,他们准备了分步操作图和安全辅助工具,确保手部功能受限的青年也能参与体验;音乐互动环节则引入了节奏游戏和打击乐器,降低语言表达门槛,增强情感共鸣。更值得期待的是,服务队正与社区积极联络,计划在本周后期带领青年们走进超市、公园等真实社会场景,将机构内所学转化为社会实践能力。从“模拟”到“真实”,从“接受服务”到“服务他人”,这一跨越正是“平安筑梦”与“白手杖”共同的愿景——真正实现“走出自我、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终极目标。
责编:周云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