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平安筑梦”青年服务队暑期社会实践总结: 以爱相伴,筑梦同行
为期八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在《感恩的心》的合唱声中圆满落下帷幕。山东大学“平安筑梦”青年服务队以“平安中国·童心护航”为主题,聚焦心智障碍青年的社会融入与能力发展,在威海市白手杖公益服务中心及“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在完成前期破冰融合、生活技能与认知创作活动的基础上,服务队后续重点开展了传统工艺、音乐表达与心理支持三大主题活动,为本次社会实践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一、后期活动亮点:深化情感联结,促进全面发展
7月9日,“艾草飘香——传统工艺体验”活动带领青年们走进非遗文化世界。志愿者通过动画视频讲解端午佩艾习俗,并指导大家制作艾草香囊。从裁剪口罩到填充艾叶,从系绳封口到彩笔装饰,每个步骤都锻炼着青年的手部精细动作和专注力。活动中,能力较强的青年主动帮助动作不便的同伴系绳,展现了难得的团队协作精神。当一个个充满创意的香囊制作完成时,青年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传统文化的种子也在他们心中悄然生根。
7月10日,“艺术绽放”音乐互动课堂迎来了系列活动中最富感染力的时刻。志愿者选择《外婆家的澎湖湾》作为教学曲目,通过拍手打节奏、分句跟唱等方式循序渐进地引导。针对节奏感较弱的青年,志愿者耐心地进行一对一辅导,用打击乐器帮助他们感受音乐韵律。最令人动容的是,几位青年在鼓励下勇敢登台独唱,虽然音准不尽完美,但他们认真的表演赢得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音乐超越了语言障碍,成为了情感交流的最佳媒介。
7月11日,“海洋心情驿站——感恩主题心理互动”作为收官活动,将整个实践推向情感高潮。志愿者通过“海洋生物情感卡”引导青年认识情绪、表达感恩;“贝壳心愿”环节让大家写下感谢话语并投入感恩瓶;“海浪传声”和“海洋拥抱”游戏则通过肢体接触传递温暖。活动最后,志愿者播放了八天活动的精彩集锦,青年们指着屏幕中的自己开怀大笑,并在《感恩的心》合唱中相互拥抱,不少家长和志愿者感动落泪。
二、整体成效与反思:成长与收获并行
本次系列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八天六场主题活动,服务队为40余名心智障碍青年提供了系统化的社会适应训练。前后对比显示,青年们在生活技能、情绪表达、社会交往等方面均有明显进步。更可贵的是,大学生志愿者也在服务中实现了自我成长,提升了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反思实践过程,我们总结出以下经验:一是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二是要注重建立信任关系,情感联结是有效干预的基础;三是要创造成功体验,增强青年的自我效能感;四是要加强家校社协同,形成持续支持的网络。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一些可改进之处:活动时间相对短暂,难以形成长期改变;部分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待加强;与社会工作的衔接机制可以进一步完善。
三、展望未来:持续陪伴,共筑融合之路
实践虽已结束,但爱与陪伴不会停止。服务队已与白手杖公益服务中心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计划通过月度回访、线上辅导等形式持续跟踪青年们的进展。我们将开发更多适合特殊青年的课程资源,建立“大学生-青年”结对陪伴机制,并积极推动社区融合活动,让更多人了解、接纳这个群体。
这次社会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真正的融合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双向的奔赴和共同的成长。每一位青年都有发光的天赋,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温柔以待。“平安筑梦”服务队将继续秉持这份初心,为构建更加包容、友善的社会环境贡献青春力量。
山海有缘,爱与温暖终将相遇;岁月无声,奉献与成长一直在路上。这是我们社会实践的结束,更是长期陪伴的开始。
责编:周云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