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参与服务并与白手杖公益服务中心创始人姜老师进行深度交流后,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山艺童行,文承自信”实践团不仅关注当下的活动成效,更将目光投向了未来公益事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双方就如何利用新兴科技赋能心智障碍群体、以及如何更有效地推广公益理念达成了重要共识,为未来的持续合作描绘了充满希望的蓝图。
姜老师与实践团分享了他对公益事业未来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其中“科技赋能”是一个核心方向。他敏锐地意识到,智能化手段拥有巨大潜力来改善心智障碍青年的生活质量和社会融入度。他们正在积极探索并计划开发名为“心智青年的智能生活”的创新项目。该项目旨在利用AI人工智能技术、便捷的智能软件和友好的智能设备,帮助青年们更好地管理日常生活、进行安全监护、辅助沟通交流以及开展技能学习。
例如,通过定制化的APP学习简单的购物、乘车流程;利用智能手环进行定位和健康监测;通过有趣的交互式软件学习基本的社会规则和职业技能。姜老师非常希望这些探索能够与山东大学等高校的智力资源、技术资源紧密结合。他期待未来能与“山艺童行,文承自信”实践团或其他学生团队合作,开展面向心智障碍青年的智能设备使用普及课程,耐心地教他们如何使用这些便捷的工具,让科技真正成为丰富他们生活、便利他们日常、保障他们安全的好帮手,帮助他们更好地跨越数字鸿沟,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红利。

除了科技方向,在公益模式的推广上,姜老师也分享了成功的“爱屋传情”项目经验。这个项目通过组织青年们制作手工艺品(如馒头、香囊等)并进行社区义卖,将所得收益用于帮助社区内的困难老人,形成了一个“受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这不仅让心智青年们获得了价值感和成就感,更将公益爱心在社区内传递开来。这一模式已具备可复制、可推广的潜力,实践团也期待能参与其中,利用艺术设计专业优势,帮助优化产品包装、拓展宣传渠道,共同传承这份宝贵的公益精神。
姜老师也借此机会向社会发出了深沉的呼吁:残疾人是我们社会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并不取决于其最强者的高度,而恰恰体现在其对最弱势群体的保障程度与关怀温度上。他倡导社会大众应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这个群体,给予他们平等的机会和必要的帮助,而不是排斥与孤立。高校青年志愿者可以通过参加青年志愿项目大赛等方式,将这些有益的实践探索推向更广阔的舞台,吸引更多的社会关注和资源支持,不断扩大公益事业的影响力。

在与实践团志愿者的交流中,双方都感受到了强烈的共鸣。志愿者们分享了自己参与服务的初心与感悟,姜老师则用他的人生经历和事业坚守给予了志愿者们深刻的精神激励。双方都坚信,这些孩子通过努力所创造的价值远非金钱可以衡量,他们需要的是一个能让其发光发热的环境。未来,“山艺童行,文承自信”实践团将继续与白手杖公益服务中心携手同行,在科技赋能、艺术疗愈、社区融合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共同为心智障碍群体拥有一个更光明、更自信、更融合的未来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