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土调研中触摸成长脉络
参与景溪村闲置空间改造暑期社会实践,从文献梳理到田野调查,每一步都让我对乡村振兴有了深刻认知,也实现了自我成长的跨越。
最初接触文献分析,面对海量乡村改造资料,我学会在繁杂信息中提炼逻辑,明白理论是实践的基石。当走进景溪村,田野调查的尘土与烟火,让我真切触摸到乡村的肌理。闲置农房的斑驳墙壁、村民讲述中的无奈与期待,都不再是冰冷的数据,而是亟待被倾听的真实需求。集体访谈时,不同身份村民的声音交织,我懂得了换位思考——村委会干部关注规划落地,产权人纠结收益保障,普通村民在意生活改变,这些多元诉求,让我明白乡村改造需平衡各方,绝非纸上谈兵。
问卷调研是场耐心考验。设计问卷时,反复打磨问题,力求精准捕捉需求;发放回收中,遭遇拒绝、面对无效问卷,却也在沟通里收获信任。数据处理阶段,SPSS软件的冰冷数字,经分析转化为村民的真实画像,让我深知量化研究能为决策锚定方向。专家征询环节,聆听不同领域见解,我看到理论与实践碰撞的火花,明白专业协作能让方案更具生命力。
这段实践,让我跳出学术书斋,理解“脚踏实地”的分量。乡村振兴不是宏大概念,而是无数细节的堆砌——是闲置空间里能留住乡愁的改造,是村民脸上因产业激活泛起的笑意。我也学会了团队协作,不同专业同学互补短板,为共同目标熬夜研讨。挫折与收获并行,它让我懂得,学术研究要扎根现实,青春力量该融入乡土振兴浪潮。
暑期实践已落幕,但对乡村的关注、对调研的热爱,将持续生长。未来,我愿带着这份热忱,继续以专业视角赋能乡土,让论文写在大地上,让青春在乡村振兴中闪光。
责编:周云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