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的多支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大江南北,从幽深溶洞到海滨港湾,从云岭山村到童心校园,开展了一系列兼具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科普教育的生动实践。五队五地,既有对地下溶洞与萤火虫栖息地的科学探索,也有对乡村文化与古老建筑的深入走访;既有面向青少年的生物多样性课堂,也有面向幼儿的趣味海洋知识普及。本次“绿野仙踪-生物多样性社会实践调研”系列活动以实际行动诠释了青年学子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中的责任与担当。
2025年7月11日,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幽光寻迹队”成员赴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开展“萤光守护”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聚焦地下溶洞生态保护与洞穴生物多样性研究,小队成员系统考察了溶洞生态系统特征,并对当地珍稀穴居物种展开科学观测。随后,小队将专业调研与科普教育有机结合,在完成野外数据采集后,深入当地校园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讲,以青年视角传递生态保护理念,为脆弱溶洞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专业力量。
“每一处溶洞都是地球演化的活档案,每一只萤火虫都是生态健康的晴雨表。”其中一位成员总结道。从幽深溶洞的科考勘测,到青春校园的科普宣讲,再到全民参与的保护行动——这场以萤火虫为纽带的生态实践,巧妙串联起地质遗产保护与生物多样性守护的双重使命。同时证明了“微小生命也能承载大意义”。那些在溶洞中闪烁的萤火虫,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成为点亮公众生态保护意识的“星光”。
2025年7月24日,在南涧县妇联、县委宣传部、团县委、县工商联联合举办的“2025年暑假关爱困境儿童成长营”中,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苍洱多样宣讲队”为三十余名同学开展了野生菌多样性科普宣讲。小队队员们结合考察过的当地山林资源,讲解了野生菌的种类与食用安全知识,并通过与孩子们的互动问答、标语诵读以及绘画创作,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掌握实用的饮食安全常识。
“这些孩子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如数家珍,只是缺乏系统的安全知识。”宣讲队员表示,作为地理与环境专业的学生,能用所学专业知识守护乡村孩子的成长,既“接地气”又意义非凡。此次活动结合生物多样性的主题,不仅为孩子们注入了自然科普的活力,也增强了他们对野生菌子安全意识与探索兴趣。宣讲队还将孩子们的绘画作品汇编成科普手册,用青春与专业守护乡村儿童的成长,在实践中架起了知识与乡村的桥梁。
2025年7月27日,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青行绿巡”实践小队走进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上蒜镇河泊村,开展以“‘滇’藏故事,‘泊’光流转”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循着河泊所遗址标识碑与简介牌,追溯“滇国相印”封泥等历史印记,又沿着村落主道探访约二十处螺蛳壳建筑遗存——厚实的螺蛳壳墙体与红砖交织,映照出古今交融的独特景致。与村民的交流更让他们触摸到文化的脉动:那些关于贝丘文化的记忆与螺蛳房的故事,正悄然面临失传的无奈。
螺蛳壳建筑不仅是乡村文化的印记,更承载着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它记录了当地水域生态与生物多样性的印迹。小队在调研中意识到,保护这些“会呼吸的墙体”,不仅是守护一项传统工艺,也是保存生物多样性在乡土空间中的独特见证。因此,他们提出了开设“螺蛳壳墙文化课堂”、开展生态修缮和融入文旅线路等建议,倡导通过文化与生态的双重守护,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队员们表示,这场实践让他们更深刻理解了文化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意义,也体现了青年肩负起守护乡村生物文化多样性的使命。
2025年7月28日上午,一场妙趣横生的生物多样性科普活动在江西省宜春市明月山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功启幕。活动由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绿月寻踪”宜春小队精心策划,以“探秘宜春生物多样性,共绘自然多彩画卷”为主题,成功吸引众多对生物多样性怀有浓厚兴趣的青少年参与。活动中,小队队员们介绍了南方红豆杉、华木莲、黄胸鹀等珍稀物种的生态价值与保护现状,并组织自然观察与动植物绘画创作,引导孩子们了解自然、关注生态。在活动尾声,全体参与者共同宣誓,将以实际行动守护生物多样性,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此次科普活动,不仅为青少年深入了解生物多样性搭建了平台,有效提升了生态保护意识,更为宜春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注入了蓬勃活力。作为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绿野仙踪-生物多样性社会实践调研”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绿野仙踪·绿月寻踪”宜春小队此次深入乡土、立足宜春本土生态特色开展实践,正是学院引导大学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科普实践、服务社会的生动体现。小队表示,未来将持续开展此类活动,以更多元的形式,号召更多力量守护自然。众人携手,共绘生态画卷,守护我们珍爱的地球家园。
2025年8月8日下午,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海科普”实践队走进烟台市童心学府幼儿园,开展“蓝翼·烟台:山海生灵探秘与守护行动”主题活动。队员们用故事、游戏和实验带孩子们认识海洋生物,启发他们思考环保问题。小朋友们不仅在绘画中了解小丑鱼、海马等生存智慧,还通过制作简易净水装置感受保护海洋的重要性。此外,大家共同布置了海洋主题展板,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继续感受海洋魅力,树立守护生态的意识。小队队员们按照自己的精心设计,带领孩子们探索海洋生物的奇妙世界,在他们心中播撒保护海洋、守护生态的绿色种子。
本次“蓝翼·烟台”社会实践活动是学院“绿野仙踪”生物多样性实践调研系列活动之一,也是在校大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有效践行。活动不仅让孩子们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认识了海洋生物,培养了环保意识;也让实践队员们将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提升了社会实践能力。
团队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创新科普形式,开发更多互动性强的海洋保护教育项目。计划将活动范围从幼儿园扩展到社区,并同步开展线上科普宣传,让更多人了解海洋保护的重要性。这支由大学生组成的科普团队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展现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2025年8月30日,一场富有意义的科普活动在济西国家湿地公园拉开帷幕。来自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的学生们,共同投身于此次以“湿地生态保护”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小队成员在天鹅湖畔引导市民和小朋友们观鸟,详细介绍了疣鼻天鹅、黑天鹅、针尾野鸭等湿地“明星”鸟类的生活习性与生态作用。“带队专家”接力讲解,从专业角度深入剖析了湿地生物类群、植物演替规律及其独特的生态服务功能。在植物观察环节,师生们聚焦荷叶与荷花,记录其分布密度,并认识到荷花的繁茂不仅是美丽景观,更是湿地生态平衡与活力的直观体现。活动通过实地考察、学生讲解与互动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们深入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奥秘,亲身感受生物多样性的魅力,并深刻认识湿地在地球生态平衡中的独特功能与重要价值。
此次济西国家湿地公园之行,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户外活动,更是一次意义深远的生态文明实践。它将理论知识与实地体验紧密结合,让小队成员们在实践中巩固了专业知识,提升了科普讲解能力;同时也为小朋友和市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湿地、珍爱自然的窗口,播撒下生态保护的种子。本次实践活动有效推动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的深入传播,唤醒了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湿地保护、守护地球“肾脏”、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强烈意识。
从自然到人文,从课堂到田野,五支团队用脚步丈量大地,用行动书写青春篇章。他们不仅在实践中提升了专业素养,更在传播科学知识、守护生态环境、传承文化记忆的过程中,把个人理想融入了时代使命。点点微光汇聚成炬,汇成青年力量的生动注脚。未来,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的学子们将继续走进社会大课堂,让青春与家国同频、与时代共振,用实际行动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持久动力,为生物多样性这项课题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