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精神,推动优良家风建设与新时代育人实践深度融合,9月3日至4日,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德润万家——新时代家风调研行动”实践团队赴曲阜开展以“母教”为核心的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儒家文化发源地为依托,深入孔子学堂,通过仪式体验、专家访谈与文化研讨,探寻母教在家风传承中的当代价值与实践路径。
实践团队首日抵达书香曲阜孔子学堂,该学堂以“承孔圣之道,弘家邦之德”为宗旨,建筑陈设融贯传统礼制与经典文化,为家风调研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正值学堂举行传统拜师仪式,实践团队全程参与并协助执礼。从“正衣冠”到“行叩拜”,再到“献束脩”,团队成员亲身实践《礼记》所言“礼仪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的传统仪轨。众多礼仪中,尤其以家庭为单位的参礼方式,使“尊师重道”通过父母示范、子女效仿,实现了家庭伦理与文化传承的自然融合。
拜师礼毕,李学欣老师围绕“家风建设的文化根脉”开展专题讲座。她引用《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强调“孝悌”为家风之本,并指出母亲在家庭中作为“孝悌”观念的主要传递者,其教化作用贯穿子女成长全程。李老师借助《列女传》中“孟母三迁”“欧母画荻”等典故,结合现代家教案例,阐明母教并非知识灌输,而是通过日常德行熏染,帮助子女树立“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念,使家庭成为涵养美德的首课堂。
当日下午,实践团队与李学欣、陈琴琴两位老师展开深度对谈,话题聚焦“女性在新时代家风建设中的角色”。作为孔子第77代孙媳和传统文化教育者,李学欣老师从家族文化传承的角度分享实践心得。她家中悬挂孔子像,引导孩子诵读《论语》《大学》,秉持“父母学习,孩子进步”的理念,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平等互动、共同体验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传递。陈琴琴老师则从现代教育视角指出,母教应融汇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她以自身从反对到支持孩子cosplay经历的转变,阐明母亲需以开放心态理解子女世界,实现家风在继承中创新、在包容中发展的当代路径。
次日,团队专访“中国好家风”公益项目核心讲师、曲阜慈和书院院长冯树轩。冯老师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框架,系统阐释母教的文化根基与实践方法。他引用《大学》“身修而后家齐”,强调母亲是家庭“道统”的首位传递者,并借“残烛精神”和“岳母刺字”等典故,指出母教的核心在于以恒常践行将美德内化为子女行为准则。面对“传统与现代如何结合”的提问,冯老师提出“守根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倡导母教应尊重子女差异,在文化传承中实现“看见”与“成全”,并通过生活化实践——如晨读《论语》、晚谈得失、共做家风手账等方式,实现家风建设的日常化、情感化与持续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德润万家”实践团队通过此次曲阜之行,在传统仪轨、专家访谈与文化省思中深刻把握了母教与家风建设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接下来,团队将系统整理访谈资料与实践感悟,撰写调研报告,并在返校后开展专题分享,推动实现“少数人实践,多数人受教”的育人新成效,为新时代家风建设与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