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赴定远县的调研,让本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这片土地上的变化,既有传统农业县的转型阵痛,更涌动着创新求变的蓬勃活力,带给本团队成员的不仅是知识层面的收获,更有对当代中国农村发展的深度思考。
在吴圩镇的高标准农田里,本团队成员看到"小田变大田"改革如何让零散的土地焕发新生。老农人操作无人机的画面,彻底颠覆了本团队成员对传统农耕的想象。这让我们明白:乡村振兴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复制,而是要用现代科技激活土地的潜力。当年轻的农业经理人谈起智慧农业系统时,其眼中闪烁的光芒,正是新农人与新时代的共振。
走访"定远猪"养殖基地时,本团队成员注意到企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将300多户散养农户纳入产业链。一位大娘展示手机上的订单数据时说:"现在养猪不怕卖不掉,价格还比市场高两成。"这印证了本团队成员的一个发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建立让农民真正受益的利益联结机制。
在观寺村非遗工坊,本团队成员目睹老匠人用传统技艺编织现代工艺品,月收入可达5000元以上。村支书说:"以前年轻人往外跑,现在手艺成了‘铁饭碗’。"这种文化赋能的发展路径启示本团队成员:乡村的竞争力不仅在于经济指标,更在于其对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
调研中也发现痛点:部分村庄面临人才断层,电商配套不足制约农产品上行。但本团队成员在蒋集镇看到的青年返乡创业联盟,用短视频带货年销土特产超千万元,证明破解困境需要更多这样的"新农人"破局。
定远之行,让本团队成员触摸到乡村振兴的脉搏——它既需要政策引领和科技支撑,更需要激发农民自身的内生动力。当传统与现代在这片土地上有机融合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样本,更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活的注脚。作为青年学子,这次调研激励本团队成员思考:如何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这样的变革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