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至13日,福建商学院国际经贸学院“黛染书峰彰古韵,枇兴乡土绘新章”实践队,怀揣着知识的热望与青春的使命感,踏上了仙游县书峰乡的土地。行前,我们深知乡村发展面临的挑战。此行,我们不仅要用电商运营的巧思、旅游管理的专长去助力,更要用脚步去丈量、用心灵去聆听,在乡土深处探寻振兴的密码。
实践队队员在四黄青黛印染体验馆前合影
一、触摸土地脉搏,感悟匠心坚守 踏入书峰乡,实践队师生便一头扎进这片土地的“根”与“魂”——枇杷与青黛。
在枇杷园里,读懂汗水与期盼。团队,走访枇杷文化馆,那饱满甘甜的果实背后,是书本之外的真实课堂。深入坊巷访谈农户,一句“果子再好,也怕烂在树上”道尽了销售之困;走进春凤枇杷社,负责人眼中对品牌提升的渴望,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产业升级的迫切。“这不仅仅是设计一个包装,”参与策划的同学深有感触,“更是让每一颗枇杷都被看见,每一个枇杷都凝结着阳光雨露和农人的汗水。”
团队成员参观枇杷文化馆
在蓝靛池边,体悟“匠心”的重量。晓雾朦胧中,实践队来到四黄村的打蓝池。参与蓝靛泥制作——揉搓、浸泡、发酵、沉淀,双手被染上难以褪去的蓝,汗水滴入池中。“亲身经历了才懂,‘每一抹蓝’真的来之不易!这不仅仅是体力活,更是与自然、与时间的漫长对话。”一位队员说道。目睹传承人黄碧红老师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那份对古老技艺近乎虔诚的守护,深深震撼了每一位队员。“在快节奏的时代,这种慢工细活的定力,这种对文化根脉的执着守护,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让我们对‘匠心’二字有了刻骨铭心的理解。”这份源自泥土与汗水的震撼,点燃了团队成员助力非遗传承的强烈愿望。在黛乡印染体验馆,当队员们直播展示染布工艺和文创产品时,那份热情已不仅是任务,更是对这份珍贵技艺的由衷推介。
团队成员在清晨实地考察打蓝池
带着对土地与匠人的深切体悟,实践队将专业智慧与炽热情感投入解决方案的探索。围绕“非遗活化+电商赋能+文旅升级”,与当地负责人展开头脑风暴,每一个想法都力求“可落地、能造血”。
为“黛”焕新,规划设计更具现代美学的青黛扎染产品,思考如何让这一门技艺走进现代生活。“我们讨论得很激烈,”一位设计组同学分享,“有人担心创新会失去原味,但黄老师鼓励我们,‘非遗要活下来,得让年轻人喜欢’。这让我们意识到,传承不是复制古董,而是让传统之美在现代语境下焕发新生。”同时,团队深入探讨如何搭建“线上+线下”推广矩阵,让青黛之美触达更广人群。
为“枇”添彩,为枇杷量身打造特色包装与品牌故事。品牌策划组的同学强调,“我们想帮乡亲们跳出低价竞争的循环,让每一份土地的馈赠都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
文旅新篇,构思“非遗+生态”、“红色+古村”主题文旅线路,设计沉浸式体验。“我们希望游客不只是来‘看’,更要来‘感受’和‘参与’,让书峰的魅力真正留在他们心里。”负责文旅策划的同学充满期待。
实践队队员小红书直播展示青黛印染成品
三、许下青春约定,共绘振兴长卷 短短三天的实践,是一次沉浸式的乡土教育,更是一次责任与使命的觉醒。离别之际,回望书峰山水,队员们心中沉甸甸的。传承人黄碧红老师眼中那份对未来的期盼,乡亲们质朴的笑容和殷切的嘱托,让“助力乡村振兴”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份沉甸甸的青春责任。“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但这只是一个开始。”许多队员在回程中都表达了共同的心声。实践队郑重承诺,将持续聚焦青黛与枇杷,搭建坚实的“线上+线下”宣传矩阵。线下积极走进各类集市、展销会、文化活动,让书峰乡的特色“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