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传媒学子扎根乡村解难题 专业力量助力杨寨振兴

发布时间:2025-07-22     阅读
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全面实施之际,一支传媒学子队伍深入湖北广水乡村腹地,用镜头与创意为破解乡村振兴“三无困境”探索新路。2025年6月28日至7月5日,武汉晴川学院传媒艺术学院“新语兴愿实践团”深入湖北省广水市杨寨镇,开展为期7天的乡村振兴实践。这支队伍以传媒专业力量为“媒桥”,直击乡村“产业品牌弱、文化表达缺、村民技术薄”的三大痛点,用镜头丈量振兴足迹,以科技传递民生温度。

图为新语兴愿实践团到达广水,沈心怡摄
  深度调研把准乡村脉搏
  初入杨寨,实践团便扎进田间地头。实践首日完成200余户走访,收集有效问卷300份。调研显示:78%农户迫切需要掌握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销售技能,65%新农人强烈要求线上农技指导,仅10%村民参与过本土文化传播活动。丁湾村莲农坦言:“好莲蓬卖不出好价钱”,朱新街村山茶油作坊面临“优质产品不会包装推广”的困境。



图为团队问卷调查饼图,韩紫怡供图
  双线攻坚赋能产业发展
  破题从专业赋能开始。
  基于以上调研,团队分为两组。
  在工业战线,团队进驻湖北制造业百强企业华鑫冶金,全程记录智能车间生产流程。通过高速摄影捕捉千度钢坯淬火工艺,拍摄党员技术攻关台账,为工业宣传积累核心素材。

图为华鑫冶金工业有限公司,程鑫摄
  在农业领域,运用无人机航拍智慧农田,专业录音设备完整收录水稻生长声纹。创新性制作工业炼钢与农业灌溉的对比影像,展现“刚柔相济”的产业生态。
图为杨寨镇丁湾村荷花池,程鑫摄
  暖心服务传递民生温度
  技术温度在朱新街村蜿蜒的巷道里流淌。村委干部李兴平拖着不便的右腿,驾驶三轮车运送器材,载着团队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拍摄“银龄留影”。通过PS技术将北京故宫、武汉黄鹤楼等景点融入照片,圆了老人“出游梦”。团队连续工作6小时完成全部拍摄任务。
图为团队成员为村民发放照片,程鑫摄
  创意设计激活乡土基因
  破解品牌之困,需创意抓手。实践团为杨寨量身打造视觉标识:
  创作杨寨镇专属视觉体系:LOGO设计融合“杨”字农业元素(葡萄藤、麦穗)与“寨”字工业符号(齿轮、科技线条);推出地域IP形象“杨杨”(农业造型)和“寨寨”(工业机器人形态),为特色农产品注入文化内涵。
图为团队成员设计的杨寨镇视觉标识,梁圆供图
  校地共建培育长效机制
  7月5日,一场校地合作揭牌仪式为实践注入持久动力。杨寨镇党委书记宋月亮高度评价一周成果:“LOGO、IP和宣传片精准挖掘了杨寨魂。”双方共建的实践基地将深化传媒人才孵化、企业品牌推广与乡村文化挖掘。同步落地的还有“双课培训”:周琪老师传授会议拍摄“全景—特写”策略,夏冰老师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剖析如何“以小切口折射大主题”,为镇干部注入新闻采写实战技能。

图为团队成员与杨寨镇青年干部共同学习,吴太华摄

图为校地共建授牌,吴太华摄

图为镇党委书记宋月亮讲话,吴太华摄
  当载满影像资料的卡车驶离杨寨镇,器材箱里封存着滚烫的钢花特写与温润的稻田晨雾,老人摩挲过的黄鹤楼相片与智慧车间的数据图谱在此刻交融。这些光影印记不仅记录着实践团的奋斗,更昭示着专业力量与乡土热忱的深度耦合。传媒学子以镜头为犁,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中耕植希望,让每一份匠心技艺被看见,让每一寸土地故事被传颂——这是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书写,更是科技赋能乡村的生动实践。
图为实践团队与杨寨镇政府合照,沈心怡摄
作者:张蓝    来源:武汉晴川学院传媒艺术学院新语兴愿实践团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实践报告推荐
  • 聚光孤独症:图书馆游学传递理解之光
  • “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广州航海学院摩天绘梦突击队开展法治星光点亮童心,青春行动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