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社会实践|“鲁韵先锋”社会实践队——探寻山东梆子非遗传承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19     阅读
    来源:马朝阳 聂文璟
  暑假期间,烟台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鲁韵先锋”社会实践队怀着对非遗文化的敬畏与热爱,赴济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梆子为核心调研对象,先后走进山东梆子剧院、济宁市文化广场等场所,通过现场观摩、与传承人对话、开展专题调研等多元形式,沉浸式追溯这门古老艺术的历史脉络,深入探寻其当代传承与创新发展路径,用青春行动为非遗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注入新活力。
  
  排练场探秘:触摸传统艺术的坚守肌理
  
  “鲁韵先锋”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走进山东梆子剧院的排练厅,这里藏着跨越600年度戏曲密码,也跳动着新时代传承的年轻脉搏。推开门,铿锵有力的梆子声、婉转高亢的唱腔便扑面而来,演员们身着练功服,正全神贯注地排练山东梆子优秀传统剧目《王华传》。一招一式的精准拿捏,一唱一念的情感投入,无不展现着山东梆子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演员们对这门艺术的执着坚守。队员们静静伫立一旁,生怕打扰这份专注,目光紧紧追随着演员们的身影,感受着传统戏曲在日复一日的打磨中所沉淀的深厚底蕴。从程式化的动作到情感的细腻表达,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每一出精彩的剧目背后,都是演员们汗水与心血的凝聚,是对传统艺术的敬畏与传承。
  
  院长访谈录:解密千百年梆子戏的兴衰与创新坚守
  
  为更系统地了解山东梆子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实践队特意专访了济宁山东梆子剧院的院长。访谈中,院长如数家珍般向队员们介绍了剧院的历史沿革:从早期的艰难初创,到不同历史时期的起伏发展,再到如今守正创新理念下的稳步前行,每一个阶段都承载着梆子人的奋斗与坚守。院长还介绍了剧院的荣誉墙,详细列举了剧院历年在国家级、省级获得的荣誉称号与各类戏曲赛事中斩获的荣誉,“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先进剧团”“第十四届文华奖优秀剧目奖”……这些沉甸甸的奖项不仅是对剧院艺术水准的肯定,更是山东梆子艺术生命力的有力证明。
  
  谈及剧院当下的发展,院长表示近年来剧院始终在坚守传统内核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非遗传承的创新路径。一方面,剧院深耕经典,全力推进传统剧目的复排与传承工作,比如今年暑假正在紧锣密鼓排练的《王华传》,就是通过细致打磨让古老艺术的精髓得以延续;另一方面,也大力鼓励创作团队深挖济宁“孔孟之乡”的深厚文化底蕴,同时融入反映时代精神的内容,创排贴近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新剧目,像近些年推出的原创作品《孟母》《竹竿巷》,便是传统文化与时代特质结合的生动实践。
  
  擂台赛聚焦:聆听百姓与梆子的深厚情缘
  

  每周末晚,济宁市文化广场总是热闹非凡,由山东省山东梆子戏迷票友联谊会和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联合举办的“运河系码头2025年度戏迷票友擂台赛”在此如期上演,这也成为“鲁韵先锋”社会实践队的重点调研场景。
  
  活动现场,人头攒动,喝彩声此起彼伏。上至白发苍苍的老者,下至朝气蓬勃的青年,不同年龄段的戏迷票友纷纷登台亮相,一展歌喉。他们的唱腔或许不如专业演员那般精湛,却饱含着对山东梆子最纯粹的热爱。实践队员们穿梭在人群中,与参赛的戏迷票友、专业演员以及现场观众深入交流。
  
  实践队员的采访记录着从青涩少年到白发艺术家的动人故事——他们处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从专业院团退休的专业演员,也有三十多岁才开始拜师学习的爱好者,还有完全靠听和模仿自己摸索的票友,他们从事各行各业,却跳动着同样炽热的心。十四岁的学员练功服能拧出汗水,却说"怕苦就别爱梆子";七十岁的老艺术家清晨仍对着大运河吊嗓子,数十年如一日。当问及那位中年转行的演员为何选择重新开始,他眼里突然泛起年轻人才有的光亮:“热爱这件事,哪有什么早晚?只有四个字‘艺无止境’。”现场的票友们看到年轻的实践队员们都纷纷凑过来跟队员们主动交流,“我们这些戏迷们看到和我们一样爱戏的年轻人,真的是非常激动,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这位老戏迷说着还主动给我们唱了一小段。
  
  梆子剧院的专业演员们也分享了他们的看法,认为戏迷是梆子艺术得以延续的重要土壤,这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更搭建了专业院团与戏迷之间的桥梁,有助于扩大山东梆子的影响力。从大家的讲述中,队员们感受到了山东梆子在民间的深厚根基,以及不同群体对其发展现状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盼。
  
  培训课堂直击:见证梆子艺术的薪火赓续
  
  除了关注舞台上的精彩与民间的热爱,“鲁韵先锋”社会实践队还将目光投向了山东梆子的后备人才培养。每周末上午,队员们都会前往山东梆子剧院三楼的艺术培训中心,现场观摩梆子学习课堂。
  
  实践队员们与培训班的刘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作为专业梆子戏演员的刘老师不仅是戏曲培训班的老师,更是山东梆子剧院的台柱子,有着丰富专业的舞台经历和教学经验。她向队员们介绍了培训课程的设置、教学理念以及孩子们的学习情况。谈及山东梆子的未来,刘老师眼中闪烁着光芒:“看到这么多孩子们愿意学习山东梆子戏,我非常欣慰。教会孩子们一个又一个唱段,心里也觉得特别幸福。山东梆子的未来是光明的,是充满希望的。”刘老师的话语朴实而坚定,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与担当。
  
  戏曲不老,青春正好
  
  社会实践虽然短暂,但烟台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鲁韵先锋”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却收获满满。他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山东梆子的历史文化、艺术特色和传承现状,更被一代代梆子人坚守与创新的精神所打动。队员们表示,此次济宁之行让他们深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未来将把在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带回校园,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山东梆子,让更多同龄人了解这一齐鲁文化瑰宝,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贡献青年学子的智慧与力量。而这段与山东梆子的“亲密接触”,也将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他们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图文编辑:马朝阳 聂文璟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实践报告推荐
  • 智启浦江探前沿,挺膺担当筑未来
  • 为深入探索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变革与自主创新浪潮下的人才新使命,大连理工大学莱斯特国际学院“缘莱是理·智启浦江”报国企业行社会实践
  • 实践报告 2025-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