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社会实践期间,北京科技大学炽行热能精神寻访实践团通过“1+1”的模式,聚焦热能系精神传承与节能理念传播两大主线,通过访谈、宣讲等多元形式结合,扎实稳步推进实践进程。
一、实践内容:二维聚力,热能相传
(一)寻师访友,续热能星火
炽行实践团聚焦“钢铁精神的代际传承与时代新生”核心主题,通过系统访谈挖掘满怀“热能精神”的名师与校友典范以及他们的动人故事,聆听教授们在学科建设、科研探索、教学理念上的亲身经历和个人见解,挖掘热能系历史的发展历程与趋势;借鉴优秀校友的跨界探索的经验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的建议,探索热能精神传统在新时代的传承路径与创新内涵。
1.采访教授,深耕热能
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热能系之所以能在七十多年的历史中始终保持学科活力、跟随时代发展,离不开一大批师资力量的默默耕耘与无私奉献。历程过半,炽行实践团已经访谈2位退休热能系老教授以及4位在职热能系教授,针对每一位教授的个人经历、科研领域设计关于学科发展、科研经历、教学理念、精神传承等方面的访谈大纲,通过与教授面对面交流、网络资料搜集,全方位、多角度丰盈热能系先辈形象,尽显热能系精神。
2.访谈校友,情系热能
实践团积极开展校友访谈活动,通过面对面交流与线上访谈的方式与校友展开深入交流。历程过半,实践团已访谈5位校友,实践团针对校友的求学经历以及工作经验等方面来设计访谈大纲,聆听优秀热能系校友的个人发展历程、跨界突围的经历以及工作经验,为热能系学子提供榜样力量以及未来职业发展导向。
(二)科普宣讲,尽显学科价值
1.热能铸魂,精神相传
为了让更多人能够了解热能系的学科精神,实践团把访谈过程以视频、文字等方式记录下来,整理成访谈录、访谈纪录片及人物事迹集在微信公众号、小红书、抖音、微博、哔哩哔哩等平台广泛传播。实践团以通过访谈提炼出的热能系的大科学家精神以及总结的人物事迹为基石,制作“大科学家精神”系列线上精品课程,同时与多支支教队合作,让山里的孩子们也能深刻领悟到“矢志报国、攻坚克难、无私奉献”的热能系精神。此外,实践团还制作成人物精神展板,进居民社区宣讲传播热能精神。
2.专业赋能,绿色科普
实践团将热能专业知识转化为生动科普,让绿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实践团以线上宣讲、社区宣讲、科普外展三个模块为基础,并针对不同人群设计不同宣讲内容与形式。实践团在社区面向小孩宣讲,用生动比喻讲解能源失衡、热能转化、节能妙招等知识,通过设计问题互动让孩子们理解热能相关内容以及节能理念。同时,实践团还在社区架设展板科普节能知识,耐心解答居民疑问,还开展问卷调查收集反馈。此外,实践团持续打磨“节能减排”主题线上课程,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生活场景讲解,让公众明白节能是热能合理利用的日常实践。
二、已有成果
1.媒体宣传
微信公众号作为核心传播阵地,推送的15篇实践内容累计阅读量达3300人次,收获点赞480余次;转发分享量累计100次,平台推荐量超300,成为传播实践温度、凝聚学科认同的主阵地;抖音、B站、小红书、微博等自有平台累计发布内容20余篇,涵盖实践札记、科普短视频、研学vlog等,总浏览量突破3000人次,形成“专业内容大众化表达”的传播效应。同时,部分优秀内容被中华网、北科大青年、人民教育在线、中国时报网等校内校外媒体转发,让热能精神与节能理念触达更广泛群体。
2.文创产品设计
实践团结合创意和艺术手法,自主设计团队形象IP、队徽,并融入队旗设计与冰箱贴等文创产品,制作团队宣传海报以及包含热能系教授的精神语录的文创书签,让更多人能够感受热能系的精神底色。
3.作品集
实践团已编纂《炉火相传:热能系师友口述录》访谈录,以多元载体编织着学科的精神图谱;编写《热韵》事迹集,以更凝练的笔触勾勒群体群像;同时《热能记忆》纪录片在各大平台广泛传播,让热能系的故事在短视频平台的信息流中焕发新的热度。此外,实践团还根据老教授的口述史,系统整理出北京科技大学的热能系的发展历史。
4.科普成效
以寻访结果返哺教育,实践团制作5篇PPT材料,进社区宣讲热能系精神和节能减排理念,累计覆盖300余人;录制线上课程,发布至各大线上平台,累计覆盖600余人。
三、未来计划
未来,实践团将持续深化“1+1”模式,寻访更多热能系教授与校友,充分利用专业知识,用更生动地语言科普宣讲,让热能系精神与节能减排的理念深入人心。此外,在在两条主线的基础上,实践团还将寻访钢铁工业遗迹,体会热能技术的迭代发展;实践团还将深入社区,调研热能技术在民生领域的应用,深刻领略热能技术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实践团的每一步前行,都在让热能系的精神突破时空边界,让节能减排的理念扎根生活土壤,最终凝聚成推动学科发展、赋能社会进步的滚烫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