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与农遗保护政策背景下,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与业态活化成为城乡发展的重要命题。山塘村老街作为承载江南乡村文化的空间载体,留有宋韵文化和田园生态的特色,但当前存在标识系统等方面的问题,使其文化辨识度与空间活力不足,需要系统性氛围营造来激发老街活力。一群来自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筑梦之光,匠心织乡”实践团来到浙江嘉兴,手持测绘仪器,穿梭于古巷院落之间,细致记录着街巷肌理、建筑风貌与光影变化,为山塘村老街整体更新建言献策。
2025年全国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千万工程”活动由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共青团浙江大学委员会共同主办,主题为“宋韵承续·田园融新:山塘村老街氛围营造统筹设计与可持续运营研究”。在充分进行线上调研、精准对接地方需求后,青岛理工大学团队聚焦浙江平湖市文旅发展,尤其选定山塘村景区作为实践重点,成功入选专项活动。
深入座谈交流 共谋老街未来与发展
团队与广陈镇文旅发展部门及山塘村村委会进行了实践主题的深入交流,共同探讨了本次实践活动的实践目标、选题方向、实践价值。浙江平湖市山塘村党总支书记金建东介绍了山塘村的基本情况,帮助团队成员清晰了解村庄的历史脉络和发展历程。围绕如何以创新理念激活老街生命力这一核心议题,大家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通过与管理者的交流,团队了解到当地迫切希望通过创新设计吸引更多年轻游客与创客,激发老街活力的需求,这与本次实践的目标高度契合。团队负责人孙凤娇介绍实践队基本情况和专业背景,希望借助本次实践机会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走进村落老街 感知历史脉络与发展方向
在当地村委会负责人的引导与介绍下,团队深入山塘老街,沉浸式感受这座浙北古村的历史底蕴与发展现状。山塘村地处浙沪交界,一桥连接南北两岸,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其老街作为浙北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留存着明清时期的古民居群落和极具水乡特色的廊桥街巷,是领略江南宋韵风情的重要载体。老街的现状与潜力,在团队的细致勘察中得以清晰呈现。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钹子书的发源地,山塘村立足本村文化特色,成立了一支土生土长的“三友”钹子书艺术团。在村内的钵子书馆,团队聆听负责人讲述关于钹子书传承与发展的故事,观看钵子书的演出视频,钵子书一钹一筷一扇、伴随有说有唱的演奏形式,带给成员新奇的文化体验。而人文底蕴丰厚、气质古朴自然的山塘村也远不止钹子书这一文化传承。行走在山塘老街上,团队走过“葫芦奇妙屋”乡村文化名师工作室、瀚彧文化艺术馆等特色文化体验打卡地,学习葫芦篆刻过程、观看展览创意作品,这些都为后续设计中的文化结合注入灵感。
团队对山塘村的产业情况进行了调研,目前山塘村汇聚了省级非遗展示馆、特色民宿和农家乐等多元化业态。景区内已拥有60余家特色店铺、13家农家乐和5家精品民宿。平湖糟蛋作为当地的特色美食,其制作工艺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地历史,在糟蛋工坊,团队成员围着木质柜台,听店主掀开陶瓮讲解百年糟蛋工艺,记录百年糟蛋从陶瓮启封到琥珀凝香的完整工序,了解其产业文化与发展现状。
为系统了解山塘村的发展历程,团队前往明月山塘游客中心进行调研。通过观看宣传片和研读地方文献,深入了解"一桥两山塘"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历程,体会两地同根同源、交相辉映的独特魅力。在村党史馆,团队系统考察了山塘村在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引导下的发展轨迹。通过两方面深入调研,团队明确了山塘村立足浙沪边界区位优势,深化文旅融合与跨省协同,打造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发展方向。
精细测绘评估 把握老街氛围感现状
团队将专业所学应用于实践,首日便对老街的核心区展开了系统的实地测绘与评估工作。此举旨在精准把握老街的空间肌理、建筑风貌及环境现状,为后续的氛围营造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测绘工作涵盖了街巷的宽度、纵断面、重要建筑立面的尺寸与细节,以及公共节点的空间形态。队员们使用激光测距仪、卷尺等工具,分组协作,细致记录下每一处关键数据。同时,团队特别关注了老街的日间光照条件与夜间照明现状,评估其光影效果对街区氛围和游客体验的影响,思考如何通过光环境设计提升夜游吸引力,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通过一系列活动,团队不仅对山塘老街的空间格局有了量化的认识,也对其在环境舒适度、视觉通透性、文化彰显度等方面存在的优势与短板形成了初步判断。这些第一手资料,为后续提出诸如优化街巷界面、打造视觉焦点、规划夜游线路、设计特色标识系统等具体方案,提供了多重更丰富且切实的想法。
实践过程不仅是对民俗文化的探寻,更是一次鲜活的历史传承与乡土教育。团队成员在走访中真切体会到江南水乡的韵味悠长。“在山塘村的每一刻都满是惊喜,那些古朴的廊桥、流淌的溪水、热情的村民,都是课堂之外最生动的教材。”
2025年“千万工程”专项实践活动创新采用“揭榜挂帅”机制,集结广大高校团员青年奔赴浙江,“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的宝贵经验”,激发青年学子服务社会热情,凝聚青春智慧力量。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将依托此平台,常态化引导学生立足专业所长,深入参与乡村建设实践,为加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青春动能。(作者:孙凤娇 刘晓燕 刘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