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洋大学食品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采访校友活动
为深入了解学院发展历程,传承学院精神,近日,我们采访了学院不同年级的学生,他们分别是大一的心协与学生会成员、大二的青协综管部部长兼学生会对外宣副部长以及大三的学生会主席,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眼中的学院记忆与校友足迹。
大一新生:初入学院的实践启蒙
张楚琴:在服务中触摸学院温度
作为刚入学不久的大一新生,她对学院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与热情。校园里的图书馆让她印象深刻,分门别类的书籍蕴含着丰富知识,让她明白专业学习需要深耕。在服务他人方面,她曾多次进入社区开展人工服务,其中一次帮助老人学习使用智能设备的经历让她尤为难忘。看到老人从迷茫到熟练操作后露出的笑容,她深刻体会到服务的价值,也懂得了耐心沟通可以打破数字鸿沟。
在实践活动中,她会提前制定计划,合理利用课余时间保证学习进度。当学习与活动发生冲突时,会根据重要程度灵活调整,确保两者兼顾。她认为,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相辅相成,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才能更好地成长。对于未来的学习和实践,她建议多关注知识积累,多尝试不同类型的活动,哪怕没有经验,在过程中也能收获成长。
张晓晴:在活动中融入集体
她在入学后参与了校庆节艾滋病话剧表演,不仅提升了表演能力,还参与剧本修改工作。她坦言,制作海报等宣传工作虽未直接关联专业知识,但让她更快融入大学生活:"大学上课流动性强,参加社团活动让我找到了集体归属感。"从高中被动参与活动到大学主动承担任务,她的心态转变折射出学院社团对新生适应的助力。
大二学生:在实践与传承中成长
身为青协综管部部长兼学生会对外宣副部长,她在学院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学生会举办的招聘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制作招聘简历和进行模拟面试。这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相关经验,更重要的是能让大家静下心来思考自己对未来的规划,明确自己已取得的成就(如四六级证书等)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以及还需要为目标做些什么。
在传承学院精神和文化方面,她认为社团或部门最好的传承方法是多举办活动并创新形式,以服务更多同学,让大家在活动中传承精神、文化、技能和思维方式等。在组织志愿活动时,她会跟随学院领导的大方向,通过志愿服务等小活动协助学院传递价值观,例如举办制作明信片、宣传标语等活动,让大家静下心来思考对相关精神的理解。
谈及对自己影响较大的人,她提到了大学班主任和高中老师。大学班主任温柔细腻,不仅不约束学生,还会在学习之外给予很多引导,关注学生的考研、考公及其他专业学历等方面,帮忙补充信息差;高中老师热爱生活,在枯燥的高中生活中引导她思考自己需要什么、想要什么以及对生活的态度。
在个人能力提升方面,她认为课堂上综合文化素质的提升至关重要,社团活动中的交流能带来思维碰撞、拓展视野,自己举办活动时解决突发问题的经历也能让人学到很多。
大三学生:平衡工作学习,传承实践精神
作为学生会主席,她对学院以海洋和食品为主要特色的活动感触颇深。其他学院同学对本学院最深刻的印象多半是“做月饼的学院”,学院的活动也有意识地围绕这两方面开展,这学期举办了哇唧唧哇之哇工厂简历面试、写信给海洋等活动,上学期还有食品视频制作比赛等。
她的二学历是法学,这让她在学生会工作中处理报销、文书等需要细致严谨的工作时更具优势。她认为学院最值得传承的是注重实践、产教结合的精神,与其他学院对比可知,学院的实践活动丰富,如做奶茶、月饼、鱼丸,酿造啤酒、果酒等。
在学生会工作与学习的平衡方面,她表示学生会工作忙的时间点比较集中,如运动会、元旦晚会、学代会期间,可能会与学习冲突。此时要先夯实学业,提前复习,工作可交给部长或雇员,自己做好检查,同时合理安排时间,均衡对待各项事务。
虽然学院没有专门以学技术为主题的活动,但在“我最喜爱的老师”活动及与老师的日常交流接触中,能加深师生联系,帮助学生了解学院历史。
大四毕业生:从学院记忆到考研续航
在提及最难忘的校园记忆时,她坦言大一从通灌校区搬迁至苍梧校区的经历令其印象深刻。初入大学时,她在原宿舍与舍友关系相处不佳,而搬迁至苍梧校区后,新的生活环境让她融入了全新的集体。在这个温暖的新群体中,大家相处融洽,她也借此机会结交到了志同道合的新朋友。
谈及对她影响深刻的老师,海洋生命与生物工程学院的杨光老师令人印象尤为深刻。杨老师为人亲和友善,与学生交流时始终保持着年轻化的心态,相处起来轻松融洽。正因如此,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总会习惯性地向杨老师寻求帮助。
对于从校园迈向职场这一阶段,她认为最大的挑战在于身份的转变。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逐渐适应不再有诸多外界帮助的状态,学会独立面对并解决各类问题。
访谈最后,她对学院的实验教学环节提出了建议:希望在开展实验课程时,老师能够加强监管,确保实验教学的规范性与安全性。
通过这次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采访,我们看到了学院精神在一代又一代学生中的传承与发扬。从大一新生的初入校园感受特色,到大二学生在实践中传承成长,再到大三学生平衡工作学习并引领传承,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学院的热爱与理解。希望未来学院能继续秉持特色,培养更多优秀学生,创造更多辉煌成就。
责编:周云
实践报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