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一战华工:技术传承与文化纽带中的被遮蔽贡献——基于国内外学界研究的学术分析

    发布时间:2025-10-15     阅读
    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图景中,超14万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在欧洲战场及后方承担起基建、生产、前线支援等关键任务,其中超2万人直接参与前线支援行动。长期以来,西方学界多将其视为 “廉价劳动力” 的符号化存在,而国内研究虽逐步挖掘其价值,却仍有诸多维度待深入探究。本文对比了国内外学界研究成果,从技术贡献与文化传播双重视角,剖析一战华工在战争进程与文明互鉴中的深层价值,以弥补各方学界对其的认知局限,并重新审视其对中国国际地位变迁的潜在推动。
技术贡献:从 “劳工” 到 “技术力量” 的身份重审
一战战场的技术需求涵盖基建、机械维修、军工辅助等多个领域,华工群体凭借自身掌握的传统技艺与快速习得的工业技能,成为前线技术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从国内研究来看,学界普遍关注华工在铁路修建、隧道挖掘等工程中的实践。如华北地区的劳工多有修筑铁路的经验,他们在法国北部的铁路网络维护中,将中国传统土木工程技艺与西方工业标准结合,提高了线路抢修的效率。在机械维修领域,许多华工虽初到欧洲时对现代机械认知有限,但通过短期培训与实践摸索,迅速掌握了卡车、火炮牵引车等设备的维修技术。据战时法国军工企业的记录,部分华工团队的设备维修完好率甚至超过了当地一些劳工班组,这是他们掌握实用技能与拥有良好学习能力的直接印证。
而西方学界早期研究多聚焦于华工的 “体力付出”,对其技术价值避而不谈。直到近年,随着档案的进一步开放,才有学者开始关注华工在技术传承中的作用。例如,在诺曼底的军工工厂中,华工参与了炮弹组装、枪械零件打磨等工序,他们精细的手工技艺(如传统金属加工工艺)提升了零件的精度,间接影响了武器的性能。这种技术贡献并非简单的 “劳动力输出”,而是融合了中国传统技艺与西方工业技术的创造性参与。
在前线支援层面,超2万直接参与前线的华工承担了担架运输、阵地工程抢修、通讯线路维护等任务。他们在炮火下快速修复被炸毁的电话线、抢修临时防御工事,这些技术操作是战争机器持续运转的重要支撑。这种技术参与突破了 “廉价劳动力” 的认知框架,证明华工是嵌入战争技术体系的关键力量。
文化贡献:战争场域中的文明互鉴纽带
华工在欧洲的活动不仅是技术的输出与输入,更是中西文化在特殊场域下的碰撞与融合,其文化贡献体现在生活方式、习俗传播与跨文化理解的构建中。
国内学界对文化贡献的研究多从 “文化传播者” 的角度切入。华工将中国的饮食文化、传统节庆习俗带到了欧洲。例如,在法国的华工营地,劳工们会包饺子、贴春联以庆祝春节,他们的活动引起了当地民众的好奇,部分法国居民甚至参与其中,形成了特殊的文化互动场景。此外,华工的中医知识也在战地救援中发挥了作用,他们运用针灸、草药知识为受伤士兵缓解病痛,这种传统医学实践也为西方了解中国文化打开了一扇窗。
西方学界对文化贡献的认知经历了从 “文化他者” 到 “文化使者” 的转变。早期研究中,华工的文化习俗常被视为 “异质” 符号,而近年来,学者开始关注华工文化对欧洲社会的细微影响。例如,华工的集体生活方式(如互助式的社群组织)影响了当地对 “集体主义” 的认知;他们的武术、民间艺术(如剪纸)在营地的展示,也成为欧洲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直观途径。这种文化互动并非单向的 “传播”,而是双向的 “互鉴”——华工在接触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将自身文化植入了欧洲社会的边缘地带,为战后中西文化交流埋下了伏笔。
从跨文化理解的构建来看,华工与欧洲士兵、平民的日常接触,打破了彼此的文化刻板印象。他们通过简单的语言学习、技艺展示,让西方社会看到中国人并非 “东亚病夫”,而是拥有技术、文化与勇气的群体;同时,华工也对西方的工业文明、社会制度有了 firsthand experience(直接体验),这种认知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文化选择提供了隐性参考。
历史偏见的纠正与中国国际地位的隐性推动
长期以来,西方对华工的认知困于 “廉价劳动力” 的偏见,而国内早期研究也多聚焦于 “民族苦难” 叙事,这种双重认知遮蔽了华工在国际舞台上的价值与中国国际地位的潜在提升。
从偏见纠正的角度,华工的技术与文化贡献证明,他们不是被动的 “劳工输出者”,而是主动的 “参与者” 与 “贡献者”。西方学界需摒弃将华工视为 “工具化存在” 的视角,承认其在技术体系与文化场域中的主体性;国内学界也应超越 “受害者” 叙事,全面挖掘其在战争与文明进程中的积极价值。例如,华工在战后参与了部分欧洲城市的重建,其技术与付出理应被纳入当地历史记忆,而非被边缘化。
就中国国际地位而言,华工的大规模参与是中国以 “行动者” 身份介入国际事务的早期尝试。尽管当时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有限,但华工的贡献让西方社会看到了中国的人力与技术潜力,也为战后中国在巴黎和会等国际场合争取权益提供了隐性支撑(尽管最终成果有限)。这种参与是中国从 “东亚边缘” 走向 “国际舞台” 的试探性一步,其意义在于打破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 “被动承受” 的局面,以一种特殊方式(劳工参与)参与到全球事件中,为中国国际地位的后续变迁积累了历史资源。
结语
一战华工的技术与文化贡献,是被历史偏见长期遮蔽的重要遗产。通过对比国内外学界研究,我们得以重新发现:华工不仅是战争中的 “劳动力”,更是技术的传承者、文化的互鉴者,以及中国国际地位变迁的隐性推动者。对其贡献的学术重审,不仅是对历史真相的还原,更是对文明互鉴与国际参与的深层思考。在百年后的今天,这种思考仍能为理解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互动与国家身份建构提供历史镜鉴。
通讯员:葛芯如,杨斯淼
责编:周云
实践报告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实践报告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