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知行新澄力”实践团江阴行:探寻创新密码,触摸青春土壤

    发布时间:2025-08-19     阅读
    来源:江南大学“知行新澄力”陈心语
  7月21至23日,江南大学商学院“知行新澄力”实践团奔赴江阴,以“创新”为线索,用脚步丈量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在与政策制定者、创业者、产业先锋的深度对话中,解锁区域创新发展的密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积累了鲜活而珍贵的实践经验。
  
  首站探访江阴市人才发展集团,实践团成员刚走进会议室,就被桌上一份份详尽的政策文件吸引。“我们始终围绕‘构筑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生态链’的目标,搭建‘四梁八柱’发展架构。”副总夏茵茵的开场白直奔核心。在她与唯才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创业运营部部长郭洋的讲解中,政策的“温度”与“力度”逐渐清晰:“暨阳英才计划”根据人才层次精准匹配支持,顶尖团队可获千万级项目资助,青年创客也能拿到实打实的启动资金;“人才公寓拎包入住”解决住房难题,“子女教育绿色通道”消除后顾之忧;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创业专项基金,更是从起步阶段就为梦想“托底”。“这些政策不是摆设,去年就有32名大学生凭借专项基金启动了项目,其中8个已经实现盈利。”郭洋的话让成员们真切感受到,地方引才留才的诚意,就藏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支持里。
  
  告别人才发展集团,实践团走进大学生创业园,一股青春气息扑面而来。园区内,明亮的办公区里,几个年轻人正对着电脑讨论直播脚本;另一侧的培训室里,创业大学的讲师正在讲解“短视频流量密码”。“我们不仅提供免租场地,更有全流程的创业培育。”工作人员一边带领参观,一边介绍:从商业计划书撰写、市场调研方法,到税务登记、融资技巧,课程覆盖创业全流程;定期组织的“创客沙龙”“项目路演”,让创业者能直接对接投资人;直播间里的专业设备,更是免费向入驻团队开放。座谈时,刘毅校长的分享尤为深刻:“政策能帮你降低启动成本,但企业能不能活下去,终究要看市场认不认可。”他以园区两家企业为例:一家依赖补贴却忽视产品迭代,半年后就难以为继;另一家深耕校园文创,靠精准的市场定位实现月销5万元,如今已签下3所高校的合作订单。“建议同学们先就业再创业,”刘毅补充道,“在企业里摸爬滚打几年,积累资源、技术和人脉,比空有一腔热情更靠谱。”这些来自一线的经验,让成员们对创业的认知从“浪漫想象”转向“理性规划”。
  
  最后一站的澄江跨境电商产业园之行,让实践团看到了创新的另一种可能。刚进园区,讲解员吴菲杰就用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展示起“智慧管理系统”:“从报关、物流到仓储,全流程数字化,平均能为企业节省30%的时间成本。”而旁边的“积分激励平台”更显巧思——从业者完成培训、达成业绩就能赚积分,兑换培训课程、行业峰会门票甚至子女兴趣班名额。“这是我们‘百团大战’的实时数据。”吴菲杰指向另一块屏幕,上面跳动着各团队的业绩:95后团队“汉服出海”深耕中东市场,单月销售额突破600万元;“家居好物”团队聚焦欧洲小户型,靠折叠家具爆款拿下30万粉丝。随后与党支部副书记、副总经理顾佳贝的座谈中,成员们的问题更具体:“校企合作有哪些形式?”“应届生入行需要具备哪些能力?”顾佳贝一一解答:“我们和12所高校共建实习基地,每年定向输送500多名实习生;专场招聘会直接把岗位送到校园,去年就有37名大学生留园创业。”她特别提到,园区会为新人提供3个月的“导师带教”,从选品、运营到跨文化沟通,手把手传授经验。
  
  从人才政策的“暖心保障”到创业园区的“实战课堂”,从跨境电商的“全球视野”到从业者的“拼搏故事”,三天的江阴之行,实践团的每一步都踩在创新的鼓点上。成员们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政策要点、创业建议和产业数据,更刻下了一个深刻的认知:创新创业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一场有政策托底、有平台支撑、有前辈引路的接力赛。而这场实践,正是为青春力量接入时代赛道的“第一棒”。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实践活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