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黄河文化根基,探寻非遗传承新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鲜活载体,其传承形态的多样性与创新发展的活力,深刻影响着地域文化基因的延续。2025年7月11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小海螺”青春志愿服务队踏入山东省菏泽市,开启黄河流域山东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调研之旅,旨在以场馆为窗、以传承人为镜,探寻非遗的传承脉络与当代价值;并以实际行动助力文化传播,用青春活力守护文明火种。
初访博物馆:触摸民俗文化
实践队员们来到鲁西南民俗博物馆。色彩斑斓的鲁锦如彩虹般铺展,队员们忍不住伸手轻触,粗粝的质感带着土地的温度,队员们还试着辨认经纬线,感慨“这比课本里的纺织史鲜活多了”。精致的刺绣肚兜与虎头帽旁,工作人员邀请队员们上手体验,大家小心翼翼拿起针线,尝试复刻简单纹路,才绣几针便歪歪扭扭,对“慈母手中线”的艰辛有了切身体会。在古老织布机展示处,实践队员们围站观察,经工作人员指导,部分队员依次坐上织布凳,按照脚踩踏板、手推梭子的流程操作,木机运转发出“咔嗒”声响,队员们通过此次实操,对“经纬交织”的概念有了实际认知,不再局限于书本理论层面的理解。在体验织布的过程中,一位老人指着老式织布机说:“这些老物件都是我们年轻时用过的,现在能在博物馆里看到,既亲切又感慨。以前村里几乎家家都有织布的手艺,现在会的人越来越少了,能把这些留下来太有意义了。”民俗部部长接过话来:“我们馆的展品都是从民间收集而来,每一件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通过实物展示、场景复原,还有你们刚才参与的体验活动,就是想让更多人直观感受非遗的魅力,增强大家的文化认同感。”不过,队员们也发现,部分年轻参观者对非遗的兴趣较低,多停留在“看热闹”的层面,如何让年轻人真正走进民俗、理解传统,仍是非遗传承需要破解的课题。
走进传承基地:感受黄河非遗活力
在当地文化部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来到黄河非遗传承基地。这里汇聚了黄河流域多个非遗项目,剪纸、泥塑、戏曲等在此传承,整个基地充满了创作的活力。基地负责人热情接待了队员们,经负责人介绍,队员们了解到黄河文化孕育了丰富的非遗项目,非遗基地通过整合资源,为传承人提供了创作和展示的平台,同时开展非遗培训课程,让更多人学习技艺。很多非遗项目不仅仅是文化符号,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还开发出了文创产品,既传承了技艺,又增加了收入,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双赢。队员们还在基地内看到,几位剪纸艺人正在创作以民间故事为主题的作品,剪刀在他们手中灵活飞舞,短短几分钟,平平无奇的彩纸化作《水浒传》中的武松,眉眼间的英气与衣袂的褶皱,竟比丹青绘就的画像更具神采。一位年轻的学员说:“以前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来这里学习后才发现,这些技艺里藏着老祖宗的智慧,现在我每天都来练习,希望能把剪纸手艺传下去。”此次走进传承基地,让实践队员们收获深刻体悟——黄河非遗并非遥不可及的“老古董”,它存在于鲜活的技艺中。过去,年轻人常觉传统文化与自身关联甚少,亲身接触后才发现,只要主动走近、了解,便能被其深深吸引。
对话传承人:聆听面人里的匠心
实践队员们拜访了曹州面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效普老师。走进李老师的工作室,货架上摆满了形态各异的面人作品,有古典名著中的人物,有活泼可爱的动物,色彩艳丽,神态逼真。李老师向队员们介绍着改良的“面人速干法”——早期面人受原材料和制作工艺的限制,保存时间最多10年就会出现干裂、褪色的现象,而现在面人作品保存得当可保持百年不坏,“老祖宗的规矩不能破,但时代的需求也得接,”他感慨道。经李老师介绍,队员们了解到李老师以前学面人的时候,师父要求特别严,一个简单的造型要练上百遍。而现在愿意静下心来学这门手艺的年轻人不多了,李老师这几年一直在学校和社区做公益宣传,就是想让更多人了解面人,喜欢面人队员们。李老师不仅坚守传统技艺,还不断创新,将现代元素融入面人创作,开发出卡通形象、节日主题等系列作品,深受市场欢迎。“面人不能只摆在橱窗里,要走进生活才能活起来。”李老师的话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既要守正,也要创新。
此次菏泽之行,实践队员们通过走访博物馆、传承基地,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与发展潜力。无论是民俗记忆的留存、非遗活力的激发,还是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都展现出黄河非遗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的生命力——既守护了文化根脉,又为地方发展注入了新动能。“非遗的生命力,不在于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而在寻常巷陌的烟火气中,在年轻一代接棒时的坚定眼神里。”实践队将继续关注非遗传承,通过宣传推广、实践体验等方式,让更多人感受非遗魅力,共同推动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
责编:周云
实践活动推荐
- 扎根黄河文化根基,探寻非遗传承新篇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鲜活载体,其传承形态的多样性与创新发展的活力,深刻影响着地域文化基因的延续。2025年7月11日,曲阜师范
- 实践活动 2025-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