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至30日,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薪火曲周”红色实践团的成员们走进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文化馆,开展了一场为期10天的红色调研实践活动。此次活动围绕“学习革命精神、传承红色薪火”,通过参观展馆、策划宣誓仪式、体验讲解员工作及访谈调研等多种形式,让青春力量与红色历史碰撞出别样火花。
在曲周县文化馆内,讲解员王女士带领实践团成员先后走访了“烽火岁月”“全民抗战”“伟大胜利”等主题展区。展区内,一件件承载着历史重量的珍贵文物、一张张定格着峥嵘岁月的泛黄老照片,生动还原了曲周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英勇事迹:从自发组建的抗日游击队与敌人周旋,到热血青年踊跃参军奔赴前线;从百姓们倾尽所有支援抗战,到烈士们面对酷刑宁死不屈……每一个故事都直击人心,让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了当年曲周人民的家国情怀。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文化馆拍摄素材。张义玲 供图
贾书堂红色纪念馆内,英烈墙让人们深切体会到牺牲的重量。实践团成员徐婷看到一封16岁战士的家书时,不禁热泪盈眶;受访者周欣茹被村民帮助盟军飞行员的照片打动;退役军人刘俊下意识挺直腰板,高中生赵伟则在“以青春护家国”的展板前驻足良久,他表示,从这句话中仿佛看到了八十年前那些与自己年龄相仿的青年们,为了家国大义挺身而出的身影。
“庄严的宣誓仪式能让不同身份的人将使命刻入身体记忆,让历史从‘知道’变为‘认同’,从而更坚定地传承红色基因。”馆内讲解员郑女士在接受实践团访谈时这样说道。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馆内讲解员合影。潘小莲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访谈参观者场景。单钰玲 供图
此次实践中,“薪火曲周”团队围绕红色教育的情感触发点和心理影响机制展开半结构化访谈,通过与30位不同身份的参观者、工作人员交流,发现不同群体对红色历史的共鸣点存在差异,其中“生活化遗物”最能引发普遍共情——一件战士穿过的补丁衣裳、一封家人间的寻常书信,都能让人们跨越时空,感受到革命先辈的真实与鲜活。
此外,实践团成员还化身临时讲解员,创新采用“时空对话”的方式,以青春视角讲述红色故事,引导当地中学生主动参与到红色教育中。“当我们用同龄人的语言解读历史时,看到同学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更明白了传承的意义。”实践团成员陈林梅说道。

图为实践团成员担任临时讲解员现场。徐婷 供图
目前,“薪火曲周”实践团的研学实践活动已接近尾声,但红色精神的传承之路仍在延续。曲周县文化馆作为当地极具影响力的红色文化名片,不仅见证了烽火岁月的历史变迁,更成为红色基因的重要传承阵地。在这里,每一位参观者都能在烽火岁月的回忆中,接受精神的洗礼,让爱国情怀深深扎根。相信在红色基因的滋养下,会有更多人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图文:张义玲 单钰玲 潘小莲 徐婷 陈林梅
指导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指导教师:韩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