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学院暑期红色文化调研实践团赴石台县纪实
2025年6月19日至21日,池州学院暑期红色文化调研实践团走进池州市石台县,深入皖南红军总医院旧址、中共江南特委遗址等红色地标,在青瓦土墙间解码革命历史,在史料寻访中感悟初心使命,以青年视角挖掘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
实践团首站抵达石台县七都镇新棚村的皖南红军总医院旧址。这座始建于1935年的徽派建筑,曾是红军在皖南地区的重要医疗保障基地。据当地党史专家介绍,医院曾利用草药制剂治疗伤员,在缺医少药的条件下创造了“竹筒当注射器、棉布作绷带”的医疗奇迹。在七都镇新棚村的山坳间,“皖南红军总医院”七个烫金大字在徽派建筑门头上熠熠生辉。这座由“新棚红军卫生所”升格而来的医疗机构,1934年10月正式挂牌,曾在设备简陋、药品匮乏的条件下收治600余名红军伤病员,60%以上治愈归队。北上抗日先遣队谭家桥战役后,方志敏曾在此部署伤员救治工作,当地群众李在雨让房、徐花兰捐布、张履中献药的感人事迹,至今仍在村民中传颂。
2021年6月29日,复建的纪念馆正式开放,展陈的绷带、药碾等文物与复原的病房场景,重现了“一根草药一把枪”的艰苦岁月。纪念馆已成为安徽省党史教育基地,年接待研学团队超万人次。
此外,位于老鼠山山脚的中共石青太县委遗址纪念碑,记载着1934年县委领导三县群众为“柯村暴动”奠定基础的历史,成为追溯皖南革命源头的重要坐标。在中共石青太县委遗址纪念碑前,团队成员展开党旗重温入党誓词。碑体后方的百年银杏树下,遗址旁的展板上,泛黄的《土地分配册》复印件与当代乡村振兴规划图形成时空对话。
在大演乡严家古村,石台县红色文化展示馆于2021年5月18日开馆。石台县红色文化展示馆内,集纪念、瞻仰、科普、研学等功能为一体,展区共分两个部分,一楼展区为“红色”主题展,通过视频及展板,介绍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牯牛降的故事,分为地火行动、岩浆奔突,铲富济贫、反对剥削,举行暴动、建立政权,抗击侵略、迎接解放四个板块,全面介绍我党在石台县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二楼以生态文化展示为主,介绍石台县的山川风貌和风土人情,生态展区则将红色文化与石台“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品牌融合,形成“红绿相映”的展陈特色。
在仙寓镇碧潭村二组,始建于宋朝景定二年的檀氏宗祠静静矗立。这座占地578平方米的徽派木结构建筑,历经清朝乾隆年间大修与后世多次修缮,至今保留着三进五次间式格局,前门厅、享堂、寝堂(二层楼)与东西庑廊布局严整,檐口高5.09米的宏大气势与门前石鼓相映成趣。作为石台县早期宗族文化与建筑艺术的代表,檀氏宗祠不仅是当地历史的物质载体,更在岁月更迭中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
跟随实践团的脚步,来到了烈士陵园这个重要地方。石台县烈士陵园位于石台县城附近,以纪念碑为核心,是石台县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石台县地处皖南山区,历史上是革命活动的重要区域之一。土地革命时期,方志敏领导的皖浙赣革命根据地曾辐射至此;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当地群众积极参与支前,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纪念碑主要纪念的对象包括,革命战争年代牺牲的烈士:如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在石台或周边地区战斗牺牲的红军战士、游击队员、地下工作者等。烈士陵园纪念碑的设计通常融合庄重感与象征意义,顶部设计为五角星红色符号。陵园内遍植松柏(象征长青)、鲜花,设置纪念广场、瞻仰步道。
最后,从碧潭檀氏宗祠的飞檐翘角到马屋施的血色黄昏,从红军总医院的草药清香到展示馆的声光叙事,石台县正以红色资源为笔,在皖南山林间书写着“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的时代答卷。这些散落在青山中的红色印记,终将化作激励后人的精神火炬,照亮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这些遗址不仅是文物,更是活着的教科书。”石台县文旅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当地通过“抢救性保护+创新性展示”,完成皖南红军总医院、江南特委旧址等遗址修缮,推出“重走红军路”研学线路,并整理出版《石台风云》等党史资料。2023年,石台县红色旅游接待量突破30万人次,红色文化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引擎。